2021年消化十大重磅研究丨梅斯盘点
时间:2021-12-30 16:01:1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2021年马上就要结束了。这一年新冠疫情起起伏伏,诸多个行业仍然遭受着大大小小的打击。但医学科研领域的科学家们并没有停止探索生命的奥秘。这一年消化领域发表了很多重磅研究,就让梅斯一起带您回顾一下这些研究进展吧!
1.Lancet子刊:益生菌可有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有数据显示,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国内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20%,大约3亿多人 。但是,目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有限或存在安全性问题。发表在Lancet Gastroenterol & Hepatol杂志的一项研究,评估了孢子形成益生菌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作为单一疗法或作为质子泵抑制剂长期治疗的附加疗法的效果和安全性。
在这项单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为对照的飞行试验中,共纳入了68位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益生菌组和安慰剂组分别有32位和36位患者。结果显示,凝结芽孢杆菌MY01和枯草芽孢杆菌MY02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有效且安全。受试者有潜在的有益免疫和微生物变化,或可为未来的预测或治疗靶点提供潜在的机制解析。
详情链接:Lancet子刊:益生菌可有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2.Am J Clin Nutr:无节制饮食可增加消化系统癌症风险!
无节制的饮食行为,包括饮食频率、时间和热量摄入,有可能是消化系统癌症的可信风险因素,但目前还缺乏充足的流行病学证据。发表在Am J Clin Nutr杂志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评估了无节制饮食行为和消化系统癌症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纳入了护士健康研究中在1994年没有癌症且有饮食信息报告的参与者,最长随访18年。
研究显示,与有饮食节制的女性相比,无饮食时间和食物种类限制的女性都有更高的整体消化系统癌症(HR 1.22)、整体胃肠道癌症(1.33)、口腔癌和咽癌(1.50)、食管癌(1.62)、小肠癌(1.92)和结直肠癌(1.20)风险。因此,无节制的饮食行为与胃肠道癌症风险的增加独立相关。改变无节制的饮食行为或具有胃肠道癌症预防作用。
详情链接:Am J Clin Nutr:无节制饮食可增加消化系统癌症风险!
3.Stroke:既往有胃肠道出血的房颤患者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剂疗效分析
支持非维生素K口服抗凝药物(NOACs)对既往有胃肠道出血(GIB)病史的房颤患者具有保护作用的数据十分有限。近日,心血管疾病领域权威杂志Stroke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旨在评估既往有GIB病史的房颤患者服用NOAC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华法林进行比较。
该研究共纳入42048例患者(NOAC组24781例,华法林组17267例)。从既往GIB到开始口服抗凝药物的平均时间间隔为3.1±2.6年。与使用华法林相比,使用NOAC可降低缺血性卒中、大出血和综合预后的风险,风险比为0.731和0.661对于所有次要结局,与华法林相比,NOACs降低风险的程度更大。
详情链接:Stroke:既往有胃肠道出血的房颤患者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剂疗效分析
4.Science:肠道炎症引起脑屏障结构改变,诱发精神症状!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肠道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IBD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患病人数已达3.44/100000,居亚洲首位。
不同于大众认知层面简单地将IBD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归因于疾病的痛苦,科学家将目光放在肠-脑联系上。近期发表在Science的一篇研究就从肠-脑血管轴入手,揭示了肠道炎症引起精神症状的关键机制。 研究发现,小鼠在急性肠炎状态下,脑血管屏障结构发生改变,尽管在初期脉络丛区脑血管屏障通透性一过性增强,随后,脑血管屏障迅速关闭,直到肠炎恢复,才重新开放。
而向小鼠腹腔内注射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同样可以在小鼠脑部观察到类似急性结肠炎时发生的变化——脉络丛血-脑脊液屏障关闭,说明细菌内毒素的存在影响脑血管屏障结构改变。
详情链接:Science:肠道炎症引起脑屏障结构改变,诱发精神症状!
5.Gut:中国学者发现,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可助力结直肠癌预警
肿瘤的发生还伴随着代谢状态的全面改变,影响到肿瘤组织和周围的微环境和大环境。近期,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探究,以剖析血清中与肠道微生物相关的代谢物,并研究这些代谢物是否能区分结直肠癌(CRC)或腺瘤患者与正常健康人。
研究人员通过液相色谱-质谱法和配对粪便样本的元基因组测序对非目标血清代谢组学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CRC和腺瘤患者中丰度明显改变的肠道微生物相关代谢物。通过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研究人员检验了这些代谢物区分CRC和结直肠腺瘤的能力,并建立了一个基于肠道微生物相关代谢物的模型,而后在一个独立的验证队列中进行了评估。
该研究总共发现有885种血清代谢物在CRC和腺瘤中有明显的改变,包括8种肠道微生物相关的血清代谢物(GMSM小组),这些代谢物在靶向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中都能重复检测,并能准确区分CRC和腺瘤与正常样本。因此,CRC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重编程与血清代谢组的改变有关,GMSMs有可能应用于CRC和腺瘤的检测。
详情链接:Gut:中国学者发现,肠道微生物代谢物可助力结直肠癌预警
6.Nature:百岁老人的肠道菌群如何异于常人?
微生物群通过其在控制消化功能、骨密度、神经元活动、免疫和抵抗病原体感染方面的作用,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决定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一个关键角色。研究人员发现,百岁老人体内存在一个独特的肠道微生物群,富含能够产生独特的次级胆汁酸(BAs)的微生物,包括 iso-, 3-oxo-, allo-, 3-oxoallo-以及isoallo-利托胆酸(LCA)。
在这些BAs中,IsoalloLCA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前未被描述。通过筛选一位百岁老人粪便微生物群中的68种细菌分离物,研究人员发现了Odoribacteraceae菌株在体外和体内都是isoalloLCA的有效生产者。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5α-还原酶(5AR)和3β-羟类固醇脱氢酶(3βHSDH)负责生产IsoalloLCA。IsoalloLCA可以对革兰氏阳性(但不是革兰氏阴性)多药耐药病原体,包括艰难梭菌和粪肠球菌,发挥了强大的抗菌作用。
总之,这些发现表明,特定的胆汁酸代谢可能参与减少病原体感染的风险,从而可能有助于维持肠道的平衡。
详情链接:Nature:百岁老人的肠道菌群如何异于常人?
7.Nature : 奶茶长胖的机制找到了!果糖使肠道绒毛增长40%,促进营养吸收
一项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发现,食用果糖可以增加肠道上皮细胞的存活率,从而增加肠道绒毛的长度,使其能够吸收更多营养。研究表明,果糖的主要代谢物促进了绒毛的伸长。喂食含果糖饮食的小鼠的绒毛比未喂食果糖的小鼠长 25% 至 40%,从而使小鼠体重增加。
研究人员将小鼠分成3组:不含果糖的对照饮食、含有葡萄糖不含果糖的标准高脂饮食(45%的热量来自于脂肪)、等热量的高脂饮食(葡萄糖被蔗糖取代,蔗糖中一半葡萄糖,一半果糖)。研究发现,尽管每组小鼠消耗的能量相同,但以蔗糖形式喂食果糖的小鼠与不含果糖的高脂肪饮食组小鼠多相比,体重和脂肪量明显增加,而且小肠绒毛更长。
紧接着,研究人员仔细研究了果糖组小鼠的新陈代谢变化,发现果糖的一种特定代谢物,称为 1-磷酸果糖,在细胞中高水平积累。在缺氧的肠道细胞中,1-磷酸果糖通过抑制丙酮酸激酶(PK)的M2异构体,增加了肠道上皮细胞的存活率,从而增加肠绒毛的长度。此外,先前的动物研究表明,这种果糖代谢物也有助于肿瘤。
详情链接:Nature : 奶茶长胖的机制找到了!果糖使肠道绒毛增长40%,促进营养吸收8.Clinical Nutrition:膳食模式干预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改善血脂
膳食是影响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肠道菌群可以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两者的关系较复杂。发表在Clinical Nutrition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与膳食模式相关的肠道菌群结构和功能改变在血脂改善中的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在超重或肥胖的中国女性中,膳食模式干预导致的菌群结构改变比宿主脂肪酸相关代谢的改变对于血脂改善的贡献度更大。研究为揭示膳食模式干预引起的肠道菌群和人体代谢物改变,及其与代谢标记物变化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新证据,为解读膳食-菌群-宿主间的复杂交互作用提供了参考。
详情链接:Clinical Nutrition:膳食模式干预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改善血脂 9.Eur Radiol: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福音!发表在European Radiology杂志的一项研究评估了在CTA阳性且DSA阴性的急性LGIB患者中行CBCT引导下经验性栓塞治疗的总体可行性、安全性及可能产生副作用,为CBCT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及技术指导。
研究回顾性研究了自2008年1月至2019年7月CTA阳性且24小时内接受DSA检查的连续LGIB患者。DSA阳性的患者接受了靶向栓塞治疗(TE组)。DSA阴性的患者接受经验性CBCT介导的假设管腔破裂栓塞术(EE组)或未栓塞术(NE组)。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比较了复发性出血、主要缺血性并发症和院内死亡率。根据血液动力学的不稳定性进行了进一步的亚组分析。
对于CTA阳性、DSA阴性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LGIB患者来说,经验性锥形束CT (CBCT)引导的栓塞技术是一种可行、有效且安全的治疗策略,同时可以减少再出血的发生率并提高临床成功率,为临床提供了早期诊断及治疗急性LGIB的新的可靠技术。
详情链接:Eur Radiol:急性下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福音! 10.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50万人研究显示,吃辣降低消化道癌症风险中国大型前瞻性队列(CKB)在2004-2008年期间从中国10个地区招募了>512 000名年龄在30-79岁的成年人;截至2017年1月1日,10年随访时间内发生了2350例食管癌、3350例胃癌和3061例结直肠癌。研究结果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杂志上。
在 CKB 中,吃辣是指直接食用新鲜辣椒;在烹饪时加入新鲜/干辣椒、辣椒油/酱/糊、咖喱;或在进食时加入辣椒油/酱/糊。受访者被问及他们在过去一个月内吃辣的频率(从不/几乎从不、偶尔、每周1-2天、每周3-5天或每周6-7天),还有他们开始经常吃辣的年龄、喜欢的辣味强度(弱、中、强)以及经常吃辣的种类(新鲜辣椒、干辣椒、辣椒酱、辣椒油)。
总的来说,30%的参与者在基线时报告每天食用辛辣食物。吃辣与食管癌风险成反比,与从不/很少吃辣的人相比,每月吃辣、1-2天/周、3-5天/周和6-7天/周吃辣的人,调整后的危险比分别为0.88、0.76、0.84和0.81。在不吸烟或不经常饮酒的人中关联更强。胃癌的相应危险比分别为0.97、0.95、0.92和0.89,结直肠癌的危险比分别为1.00、0.95、0.87和0.90,而且反向关联似乎仅限于直肠癌而非结肠癌。吃辣的类型和辣味强度对这些关联几乎没有影响。
详情链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50万人研究显示,吃辣降低消化道癌症风险
以上就是梅斯医学为大家盘点的2021年十大消化重磅研究,当然2021年还有很多很多值回顾的亮点研究,欢迎留言补充~相信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还会有更多精彩的重要研究成果,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