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分类知多少?

时间:2021-12-10 12:01:4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医生诊断病情常用的辅助检查之一,是对血液中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三大类系统进行的检测与分析。本文只详细介绍白细胞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通过检查血液中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可以判断机体是否存在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白血病,寄生虫感染等。

血常规分析仪通常有两种

第一类:三分类血液分析仪,可将白细胞进一步区分为:中性粒细胞、中间细胞、淋巴细胞三类。

 

第二类: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可将白细胞在三分类的基础上把中间细胞进一步区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

图片

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法

原理:白细胞计数的原理主要有电阻抗法和光散射法。即血液经溶血素处理后(破坏红细胞),在鞘流液的带动下白细胞逐个通过仪器的细胞计数小孔或激光照射区,引起小孔周围电阻抗的变化或产生特征性的光散射,对应的脉冲信号或光散射信号的多少即代表白细胞的数量[2]。

白细胞系统

一、白细胞(WBC)总数

白细胞数和质的变化是反映机体侵袭、损伤、防御或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疾病诊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参考范围[1]:

图片

1.生理性增高:白细胞总数计数结果有明显生理性波动,如:早晨较低,傍晚较高;餐后较餐前高;剧烈运动、情绪波动时较安静状态下偏高;月经期、妊娠期、分娩、哺乳期均可增高;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吸烟同样可以引起白细胞增高。

2.病理性增高:常见于:①急性化脓性感染,尤其是革兰阳性球菌感染(脓肿、脑膜炎、肺炎、阑尾炎、扁桃体炎等);②某些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膜炎等);③组织损伤(严重外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④急性大出血;⑤白血病;⑥骨髓纤维化;⑦恶性肿瘤(肝癌、胃癌、肺癌等);⑧代谢性中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⑨某些金属(铅、汞等)中毒[3 ]。

3.病理性减少:见于:①某些感染性疾病,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伤寒、副伤寒等);②某些原虫感染(黑热病、疟疾等);③某些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流感等);④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巨幼细胞性贫血等);⑤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等);⑥脾功能亢进(门脉肝硬化、班替综合症等);⑦肿瘤化疗,电离辐射(如X线)及某些药物(氯霉素、磺胺类药等)反应等[3 ]。

二、中性粒细胞(NE)

具有吞噬和激活补体功能,能吞噬细胞合组织细胞碎片,释放弹性蛋白酶和多种细胞因子,激活补体的成分(C3a、C5a等)具有粒细胞趋化作用。

参考范围[1]:

图片

一、增多

1.反应性增多:

①感染症,如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特别是化脓性细菌全身性或严重局部感染如败血症、肺炎、脑膜炎、阑尾炎、急性肾盂肾炎、丹毒等。

②炎症,如腐败性或刺激性化学药品损伤、急性胰腺炎、化学性腹膜炎;免疫性如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脉管炎等。

③急性中毒,如化学药品或药物中毒,自身代谢性中毒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乳酸性酸中毒。

④急性失血。尤其已内脏出血如肝、脾、宫外孕破裂出血;1-2小时开始升高,2-5小时达高峰。

⑤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心、肺、肾、脑梗塞,肌肉挫伤、大手术后。

⑥排异反应。

⑦恶性肿瘤,尤其合并感染、坏死或骨髓转移时。

2.肿瘤性增多: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白血病,特别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如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3 ]。

二、减少

①感染症。某些病毒或杆菌感染如流感、伤寒、副伤寒等,机体防御或免疫功能降低的严重感染。严重感染症白细胞由增多转为减少,提示机体防御功能能力衰竭,侵袭大于防御,尤其是伴有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和细胞退行性变者,预后严重。

②造血功能障碍。缺乏造血组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缺乏造血原材料如巨幼细胞性贫血。

③骨髓病。非白血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肿瘤转移、苯中毒、辐射损伤等。

④破坏过多。自身抗体如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症等。

⑤药物。多种抗肿瘤药物、氯霉素、头孢类、磺胺类、奎诺酮类等药物使用。

⑥特发性粒细胞减少症[3 ]。

三、嗜酸性粒细胞(EO)

与过敏反应密切相关,受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调节,吞噬免疫复合物和异体蛋白。

参考范围[1]:

图片

1 增多

①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枯草热、血清病、荨麻疹、药物过敏反应等。

②寄生虫病,如肠道蠕虫病,尤其是肠道外感染如华支睾吸虫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丝虫病、包囊虫病、旋毛虫病、内脏蠕虫蚴移动行症等。

③某些皮肤病,如湿疹、脓痂病、接触性皮炎、脱落性皮炎、银屑病等。

④肿瘤性疾病,如肿瘤转移坏死时、肺癌、恶性淋巴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⑤内分泌疾病,如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性疾病,如嗜酸性细胞增多症、伴有肺浸润的嗜酸性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细胞性肺炎、热带嗜酸性细胞增多症以及嗜酸性细胞性心内膜炎等。

⑦某些感染性疾病,猩红热、麻疹的潜伏期、出诊性疾病。多种传染病的极期减少乃至消失,恢复期增多。在严重感染,由减少逐渐转变为增多,是疾病经过良好的指标。

⑧某些结缔组织病,如皮肌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

⑨脾摘除、癫痫发作。

⑩恶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维生素B12、叶酸有效治疗时,可作为疗效判断指标[3 ]。

2 减少

①急性传染病极期(猩红热除外)和严重感染,如伤寒、斑疹伤寒、肺炎、败血症、化脓性疾病等。在经过中嗜酸性粒细胞出现时疾病转好的佐证。

②急性粟粒性结合减少或消失,但慢性结核不消失。疟疾发作中。

③各种急性应激如创伤、大手术后,皮质醇增多症或皮质激素治疗。

④巨幼细胞性贫血、其他骨髓功能严重障碍[3 ]。

四、嗜碱性粒细胞(BA)

表明有IgE的Fc受体,与IgE结合即被致敏,再受相应抗原攻击时发生颗粒释放反应,颗粒含有组胺、慢反应物、肝素、嗜酸细胞趋化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

参考范围[1]:

图片

1 增多

见于骨髓增值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也见于慢性溶血、脾切除术后、淋巴瘤、骨髓转移癌、铅中毒、过敏反应等[3 ]。

2 减少

未见有临床意义。

五、淋巴细胞(LY)

免疫细胞,合成和释放淋巴因子及免疫球蛋白,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参考范围[1]:

图片

1 增多

①生理性增多。6岁前儿童期伴随免疫功能成熟和获得性自动免疫建立过程。

②感染。a.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感染可见胞体大、核不规则、胞浆丰富或呈泡沫状的异型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有时也见于药物过敏、血液透析或体外循环等。b.细菌感染,如百日咳、结核病、布鲁菌病。c.螺旋体感染,如梅毒。

③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前。

⑤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3 ]。

2 减少

①严重感染,如败血症、急性粟粒性结核病等严重疾病一般在疾病初期减少,恢复期增多。因而在疾病过程中淋巴细胞从减少到增多,提示预后良好。

②淋巴组织广泛被破坏的疾病,如淋巴肉芽肿、淋巴肉瘤、广泛的淋巴结核、癌高度淋巴结转移。

③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如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获得性免疫缺陷症如AIDS(艾滋病)、放射性损伤、皮质醇或烷化剂治疗等[3 ]。

六、单核细胞(MO)

吞噬细胞,具有吞噬细菌、清除坏死细胞和异物、活化粒细胞和向T细胞传递免疫信息功能。

参考范围[1]:

图片

1 增多

①某些病毒、立克次体感染 ,如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

②慢性细菌、螺旋体或寄生虫感染,如结核病、麻风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梅毒、疟疾、黑热病等。③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恢复期。

④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单核细胞白血病[3 ]。

2 减少

未见有明确临床诊断意义。

①急性感染症初期(恢复期转为增高)

②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急性粟粒性结核、淋巴细胞白血病等[3 ]。

综上所述,血常规检测是辅助临床医生诊断的重要检查之一,其中白细胞分类又能进一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的鉴别感染等情况,尽早帮助患者发现问题,解决疾病带来的困扰。

参考文献

[1 ] 儿童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J].

[2 ]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尚红 王毓三 申子瑜

[3 ] 现代检验诊断学 检验与临床  刘人伟 翁心植

上一篇: 紧急气管插管:给完药病人心跳停了!

下一篇: 10种脊柱畸形影像表现汇总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