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nt Oncol:诱导化疗联合调强放疗(IMRT)治疗同时性转移鼻咽癌患者的疗效
时间:2021-10-17 12:02:1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近期, Frontiers in Onc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由上海复旦大学团队完成的研究结果,主要是评估鼻咽癌初诊断伴有远处转移的患者行诱导化疗+调强放疗(IMRT)的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纳入129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组织学证实为鼻咽癌(WHO II/III型)。9例(7.0%)经病理证实为转移,120例(93.0%)经影像学诊断为远处转移。整体人群中位随访时间为51.5个月。在最后一次随访时,已有66例患者死亡。中位OS为54.2个月(7-136个月),1年、2年、3年和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8%、71%、58%和47%。在129例患者中,11例(8.5%)患者在原发病灶、咽后淋巴结或颈部淋巴结出现局部区域复发,67例(51.9%)患者在调强放疗后出现新的转移灶。
诱导化疗的中位周期数为6个(范围2-12)。109例(84.5%)患者接受双药方案治疗,20例(15.5%)患者接受三药方案治疗。30例(23.3%)患者接受辅助化疗。所有患者对诱导化疗均有部分反应。在本研究中,95例(73.6%)患者接受了根治性放疗(66Gy)。其余34例(26.4%)患者接受的治疗剂量小于66Gy。中位剂量为66Gy(范围为59.4-75.4 Gy)。9例(7.0%)患者在放疗的同时接受靶向治疗(西妥昔单抗或尼妥珠单抗)。41例转移灶接受局部治疗的患者中,10例为M1a期,28例为M1b期,3例为M1c期。
治疗特征
22例(17.0%)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接受了挽救性治疗:16例(12.4%)患者接受TP或GP方案,其余患者接受单药化疗(卡培他滨或吉西他滨或替加氟、吉美嘧啶)。5例(3.9%)患者IMRT后接受PD- 1/PD- l1免疫治疗。
在该研究中,没有患者死于治疗相关的毒性。III-IV级血液学毒性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在69例(53.5%)患者中。放疗后最显著的非血液学急性毒性是放射性粘膜炎和放射性皮炎。18例(14%)和2例(1.6%)患者分别出现III级放射性粘膜炎和皮肤反应。没有IV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记录。
治疗相关毒性
单因素分析显示OS的阴性预后因素包括:SLDH(血清乳酸脱氢酶)>180U/L (P=0.008)、多发性骨转移(P=0.012)、M1期细分(P<0.001)、放射剂量<66 Gy (P=0.017)、化疗周期<4或>6 (P=0.017)、新转移灶的发生(P=0.017)。对潜在的不良预后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显著的不良预后因素为SLDH>180U/L (HR = 1.931, P= 0.015)、M1亚分期(M1b, HR = 1.851, P=0.047;M1c, HR = 5.632, P=0.001),化疗周期<4 (HR =2.870, P= 0.020)。
多因素分析OS相关因素
多发性骨转移患者的5年OS率为31.5%,明显低于单发骨转移患者(58.9%)。无新转移病灶的患者5年OS(59.9%)优于病情进展的患者(33.9%)。与血清LDH水平正常的患者相比,血清LDH水平高的患者生存率明显差(5年OS: 60.9% vs. 35.2%)。接受≥66 Gy和<66 Gy照射的患者5年OS率分别为49.9%和29.5%。
亚组分析预后
M1期不同亚型分期与生存率显著相关。M1a组5年OS率为62.6%,M1b组为40.4%,M1c组为0%。此外,接受4 ~ 6个周期化疗的患者比接受4个周期化疗的患者有更好的5年OS率(53.3% vs. 22.2%)。
综上,研究表明,含铂诱导化疗联合调强放疗可改善某些同时性转移鼻咽癌患者的预后。预测OS的相关因素包括治疗前SLDH,化疗周期数以及M1不同分期。未来需要更多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
原始出处:
Ni M, Geng L, Kong F, Du C, Zhai R, Lyu Y, Hu C and Ying H (2021) Induction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for 129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Patients With Synchronous Metastases: A Retrospective Study. Front. Oncol. 11:654871.doi: 10.3389/fonc.2021.654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