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机制及预防措施
时间:2025-04-22 12:12:3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发生机制
丙泊酚注射痛的发生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直接刺激作用:丙泊酚乳剂中的水相成分直接刺激血管壁和局部组织,引发即时疼痛。这种疼痛在注射后立即出现,与药物接触血管内壁直接相关。
缓激肽释放:注射后10-20秒出现的延迟痛,是由于药物刺激导致激肽酶系统释放缓激肽,引起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进一步刺激神经末梢。
TRPV1通道激活:丙泊酚可通过激活伤害性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TRPV1)而致痛。这种机制解释了为何即使缓慢注射也可能产生疼痛感。
制剂特性影响:丙泊酚的水相浓度而非制剂本身是导致疼痛的关键因素。乳剂中水相在外、脂相在內的特性使得水相成分优先接触静脉内壁。
预防措施
药物性预防方法
利多卡因应用:
预注2%利多卡因2ml
将丙泊酚18ml与2%利多卡因2ml混合使用
每10毫升丙泊酚中加入1毫升1%利多卡因
镇痛药物使用:
曲马多可通过调节疼痛信号传导介质防止伤害感受器致敏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可用于缓解疼痛
中枢性镇痛药如曲马多片、地西泮片在剂量过大时使用
制剂改良:
使用中长链丙泊酚乳剂(MCT/LCT)可降低水相浓度,减少25%的注射痛发生率
费森尤斯-卡比公司的新型中长链丙泊酚乳剂可显著降低疼痛
非药物性预防方法
静脉选择技术:
选择粗大静脉如前臂静脉或肘静脉
避免在手背或小静脉注射
使用深静脉诱导可明显减轻疼痛
注射技术调整:
减慢注射速度,避免快速推注
采用静脉阻断技术,如使用止血带(50mmHg)1-2分钟后再推注丙泊酚
将丙泊酚冷却至4°C可降低疼痛发生率
其他技术:
使用5%葡萄糖稀释长链丙泊酚(得普利麻),中长链丙泊酚(竟安)可用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稀释
改变注射器材料(如使用玻璃注射器)
使用滤器可能有助于减少疼痛
临床建议
在实际临床操作中,建议综合使用上述方法以提高效果并保证安全。利多卡因预注或与丙泊酚混合使用均可有效缓解注射痛,且混合使用的防治作用要明显优于单独预注。对于特别敏感的患者,可考虑使用改良制剂如中长链丙泊酚乳剂联合利多卡因应用。同时,操作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和患者的个体差异也应纳入考虑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