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首提规范分院区设置 一院多区发展需跨三大难关
时间:2022-03-07 11:22:5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文|谷会会
近年来,我国公立医院多院区发展迅猛。武汉同济医院、上海仁济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都是多院区发展。
但无论是托管合作办院,还是医疗集团化发展,抑或是自建新院等多院区模式,都普遍面临管理困境和发展瓶颈,呼唤着政策的规范和引导。
作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儿童医院院长周崇臣告诉健康界,在2022年全国两会他提交的提案主题之一,便涉及一院多区运营管理。
2022年2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下称《指导原则》),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了规范公立医院分院区设置,也对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给予了宽松条件,亦宣告一院多区「野蛮发展」时代结束。
「在国家级文件中,《指导原则》首次明确提出分院区的定义,并对申请设置公立医院分院区的基本条件、公立医院的发展阶段、分院区的床位规模等都提出了严格且明确的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付强表示。
「新的改革环境和发展背景下,一院多区将迈入量变到质变的新阶段,也将面临新挑战。」周崇臣在提案中写道。
首当其冲的,就是多院区的管理如何更统一?成本管控如何更高效?医疗服务如何实现同质化?
关于一院多区,目前国内并没有统一的发展模式,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没有固定答案,「医院管理者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之前「先做大再做强」的老路子,《指导原则》进一步明确了「先做强再做大」,引领公立医院内涵发展。
「国家应尽快出台一院多区管理的指导性文件,进一步对一院多区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机构设置、执业管理等作出引导和规范。」周崇臣说道。
疫情过后,「一院多区」正当时
一院多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大医院支持偏远地区的基层建设工作。随后,随着城市化加速,企业医院改制、分级诊疗、医联体等政策陆续激励下,大医院纷纷以分中心、分支机构、分院区等形式扩充、下沉优质医疗资源。
资料显示,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排名前30的公立医院中,有22家设置了分院区。
促进医疗资源均衡配置的同时,也催生了外界对「大医院跑马圈地」的担忧。
「由于国家对一院多区没有指导性意见,在限制公立医院发展规模的语境下,许多医院建分院时也有不少顾虑。」周崇臣告诉健康界。
在这种情况下,无序发展的一院多区存在不少乱象。
「有些医院异地设分院就只是给一个名字、挂一个牌子,人财物不统一,医疗业务不协同,同质化根本无从谈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党委书记、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罗力教授告诉健康界,这不仅无法满足医疗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医改初衷,还有可能损害主体医院的品牌和声誉。罗力是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卫生健康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分级诊疗和医疗联合体建设专家组成员。
改变发生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
「有一段时间国家是希望规范公立医院的发展,尤其是适度控制规模扩张,把民营医院的发展空间让出来。」罗力说,然而,一场疫情让国家重新意识到大力发展公立医院的重要性。
那么,公立医院到底如何发展?「单体规模扩大的空间有限,集团式分布式发展才是方向。」据罗力介绍,发挥高水平医院的区域带动作用,合理布局分院区,在分院区配置优势专科,让优质医疗资源的布局更均衡,老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更高,才符合医改的要义。
此外,疫情期间,武汉同济、武汉协和等多院区医院征用单独院区,转换成患者收治定点医院,对疫情防控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这可能是下一步综合医院发展的方向。」时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焦雅辉在2020年5月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段话,被视为国家卫健委首次公开支持一院多区建设的信号。
随后,2020年10月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被外界解读为一院多区发展的官方指引。
很快,2021年2月举行的全国医疗管理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研究出台引导大型公立医院一院多区发展的政策,既要控制单体机构规模扩展,又要引导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倍增、区域布局协调发展——国家支持公立医院单体多院区发展模式更加明朗。
4个月后,《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出台,明确提出支持部分实力强的公立医院在控制单体规模的基础上,适度建设发展多院区,发生重大疫情时迅速转换功能——这是国家层面文件首次提出支持一院多区。
2022年1月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下称《指导原则》),首次明确了分院区概念,并设定了分院区建设的条件、标准等。
从此,一院多区建设有了「国家标准」,迈入规范管理的新时代。
足够「强」的医院 才有做「大」的资格
作为规范医院多区发展的首部法规,《指导原则》在第六章提出「规范公立医院分院区设置」,对设置分院区的基本条件、发展阶段、床位规模等,均提出了严格且明确的要求。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何为分院区?这一概念曾被诸多「吃螃蟹」的医院管理者们广泛讨论,甚至将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也纳入其范畴。
此次《指导原则》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公立医院在原有院区(主院区)以外的其他地址,以新设或并购等方式设立的,具有一定床位规模的院区,即分院区。
其中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具有一定床位规模,二是属于非独立法人。这意味着,公立医院举办的基层医疗服务延伸点、门诊部、未设置床位的健康体检中心等,以及医联体、医院托管、合作举办、协议合作、对口支援等拥有独立法人的合作机构,以及未达到「一定床位规模」的院区,都不属于分院区范畴。
基于此,《指导原则》明确指出,分院区的人、财、物等资产全部归主院区所有。
「只有建立产权联系,实行人、财、物的统一管理,才能真正激发主体医院的动力,真正办好分院区。」罗力告诉健康界,实践已反复证明,没有产权联系,人、财、物不统一的分院建设,最后大多是不了了之。
第二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医院能够发展多院区?罗力指出,《指导原则》给出了明确答案:一定是先做强再做大——实力足够「强」的医院,才有做「大」的资格。
所谓「强」,即床位使用率持续超过90%高位运行、平均住院日处于全国同类别医院前10%、CMI值排名为所在省份同类别医院前10%,现有院区绩效考核成绩连续三年A+以上,且近三年未发生重大医疗安全事件和严重行风问题。只有做强了,满足了这些条件,公立医院才能申请新开设分院区。
此外,《指导原则》开创性地采用了多个数学模型,提出床位需求系数R,用于评估公立医院当前发展阶段是否应设立分院区,由所在地人口总量和结构、流入人口、入院人数、住院率、服务半径对应的床位权重等综合评估。
《指导原则》明确只有R≥1.3(说明该医院收治大量外埠患者,具有明显区域辐射能力,现有床位数难以满足患者就医需求),且具备一定人员储备,才能视情发展分院区。
「引入了外地病人定比例(R≥1.3)的建设标准,体现了新时期下『只有做强医院才能做大医院』的原则。」罗力说。
这也意味着,分院区并非「想建就能建」,而是具有较高门槛。
对「跨省」建分院的情况,《指导原则》也进行了约束,明确除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以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单位、承担北京医疗卫生非首都功能疏解任务的项目单位外,其他医疗机构均不能跨省设立分院区。
《指导原则》还对一院多区的发展设定了具体的指标:
- 到2025年年末,公立医院办分院区不得超过3个;
- 新增分院区的床位数不低于二级同类别医院最低要求、不高于同级综合医院床位最高标准;
- 各分院区总床位数不超过2020年年末主院区编制床位数的80%。
「这些建设指标的设定,都是希望医院能够真正做实做强分院区,真正达到优质医疗资源分布更加均衡的效果。」罗力说,而非一味发展数量,导致优质医疗资源被稀释、摊薄。
一院多区发展需跨「三大难关」
而若想实现上述目标,必然需要高超的管理与运营水平,而这极其考验医院管理者的智慧。
有调查显示,民众对于大医院建设分院存在一定顾虑,约43%的受访者认为:「部分分院医生、设备水平都一般,难以吸引患者就医。」
一院多区服务质量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如何确保患者在不同院区均能体验到同等高效优质的服务与质量,从而维护医院品牌内涵,是多院区医院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周崇臣说,而要想实现这一目的,至少需要跨越三大难关:
第一大难关,是管理难度倍增。
一院多区管理是个系统工程,随着院区增加、规模增大,管理的难度也会成倍增加。
如何构建高效、精细的管理体系,是一院多区发展的先决条件。
周崇臣认为,这首先需要全面执行和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各院区由统一的党委领导。还需将主院区的垂直管理与分院区的横向管理相互融合、协同促进。
河南省儿童医院于2011年起探索多院区发展,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新背景下,逐步形成郑东院区(核心院区)、东三街院区、南院区、西院区「一院四区」发展新格局,探索的院区一体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同质化、效益最大化「四化」管理及院区「大部制」管理模式,显著提升了医院管理效能,有效破解了多院区发展的瓶颈。
「为实现各院区管理一盘棋,主院区领导班子中的有些成员,要兼任分院区的执行院长,既要履行本身的岗位职责,又要分管分院区的全面工作。」周崇臣说,而且要求他们每周至少有1天在分院区工作。
为了能对多院区及时发现问题,迅速解决问题,河南省儿童医院多年前就设立了「督导制度」,即行政职能部门的领导每天都要对所有院区进行督导,发现问题,并在院晨会上汇报。
「在会上,这个问题是谁负责的谁领走,及时快速地去解决。」周崇臣说,问题解决之后还会组织回头看,检查落实情况。
第二大难关,是成本管控难度加大。
新院区建成之后,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尤其是人力资源支持,成本相当高,给分院区发展带来不少挑战。
为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医务人员的成本肯定不能节省。遵循精简、高效的原则,搭建扁平化行政管理框架、有效控制运行成本,就非常必要。
据周崇臣介绍,为了控制运行成本,河南省儿童医院在分院区采用大部制管理,只设立综合部、医务部、保障部,每个部门配备管理人员2-3人,一部多能、一岗多责。
「不到10个人,就把分院区日常的运营管理解决了,这极大节省了人力成本,减轻了院区的运营负担。」周崇臣说,如果不实行大部制,按照主院区的职能部门进行设置,管理团队至少需要几十人。
第三大难关,是如何保障各院区医疗服务的同质化。
「前面两个问题涉及医院的管理与运营,医疗同质化则直接关系着一院多区发展的目标与成效,是重点中的重点。」罗力说。
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首先是清晰的分院区定位。
「你首先得先确认,分院区辐射范围内有足以支撑常规运营的人口,要有基本数量的病人,然后再用优势专科把更大范围内的病人吸引过来,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分院区可持续运营和不断发展壮大。」罗力这么认为。
在清晰定位的基础上,则需要有一支高质量的医护队伍。
「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新院区建成后,根据医院院区的实际情况,将学科(专业)进行优化调整,可将某院区的整个学科全部搬迁移动。」据周崇臣介绍,为了支援分院区发展,他直接把其他院区的一个病区迁到了新院区。
「直接派遣主院区优秀医务人员到分院区,是保证分院医疗质量最直接的做法,前提是主院区有足够的人才,不至于顾此失彼。」罗力说,这就要求医院必须提前做好相关人才的储备。
但亦有业内专家指出,硬币的另一面是,主院区、分院区是否可以转换,也值得探索——当分院区平稳运行,以至于综合服务能力可替代原主院区时,是否能考虑将分院区调整为主院区?
医务人员整建制到位后,医技、行政、后勤等各项保障通过转运中心、后勤保障中心、远程医疗,实现同质化。
关于一院多区,目前国内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各医院的管理者们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各家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多少都有些差别。
「希望国家能遴选推出一批一院多区发展案例,挖掘、总结他们的成功举措,加大经验推广和交流。」周崇臣在提案中写道。
他认为,更重要的是,国家应加快出台一院多区管理的指导性文件,进一步对一院多区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机构设置、执业管理等作出引导和规范,「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才能让一院多区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新浪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