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家一线投资机构大调研:2022年这些医疗细分赛道将迎来大爆发
时间:2022-02-15 12:14:1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文丨胡煊
牛年已正式翻篇,虎年开始行进。在这起承转合之中,医疗大健康行业开启了新的一页。
面对崭新的年份,无数的人开始憧憬、规划,以及行动,大家都在探寻同一个问题:
2022年医疗大健康行业的机会在哪里?
这是在于,去年整个行业市场热度降温,一级市场节奏放缓,IPO企业频频破发,二级市场市值更是蒸发近4千亿,不少靠概念炒作的项目逐渐退场。面对这场大动荡,行业参与者们希望了解新的风向,从而重新锚定价值坐标。
作为行业的深度参与者,医疗大健康行业的投资者们无疑是对潮水涨落感知最为敏感的那批人之一。
动脉网在对北极光创投、长岭资本、高瓴创投、华盖资本、华兴资本、经纬创投、銘丰资本、软银中国、深创投、愉悦资本(排名根据拼音顺序)十家一线投资机构进行调研后发现,医疗大健康行业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新的演变,一个结构性机会开始浮现。
接下来,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展现这场变化背后的逻辑线索,以及2022年的投资趋势。
接下来,您将了解到:
1、宏观趋势:医疗早期项目淘金热,科学家成香饽饽;
2、投资逻辑:项目产业化前景和商业逻辑成立是关键;
3、生物医药板块: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治疗被热捧,全球竞争力是核心;
4、创新器械板块:心血管赛道持续火热,眼科、医美等细分领域异军突起;
5、数字医疗板块:数字疗法、保险科技成热点,商业变现能力是考验因素;
6、医疗服务板块:危急重症大专科迎来机遇期,线上线下融合成为必备项。
宏观演进:医疗早期项目淘金热,科学家成香饽饽
2021年,“教授和科学家不够用了”成为投资机构们的普遍共识。
从去年年初开始,大量的投资机构开始寻找教授和科学家主导或参与的项目,热闹的时候甚至出现几十个机构疯抢一个教授项目的罕见景象。一位投资经理表示,他花了大半年的时间跑各个科研院所认识各领域专家,以方便在他们决定创业时顺利拿到早期份额。
数据可以一窥投资者们对早期项目的热情。根据动脉橙果局统计,2021年全年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共发生59起早期投融资(种子轮与天使轮)事件,融资总额达到创下历史新高的25亿元。
2021年早期项目融资事件表 动脉网制
在这个过程中,不少科学家创业的明星项目起到了示范效应,从而推动了这一趋势。比如国内首家实现“美股+H股+A股”三地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百济神州的创始人王晓东便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近期递交招股书以谋求在科创板二次上市的诺诚健华背后的联合创始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博士。
“这个现象背后除了国家政策鼓励使得大家对基础创新变得越发重视外,一二级市场的估值倒挂让投晚期的机构赚钱变得越发困难也是促使大家走向早期的一个重要原因。”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宋高广告诉动脉网,“越往早期走,风险越大。”
高瓴也在重押这一路径。高瓴创投投资了10家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初创企业,其中一大半是科学家创业,或者是科学成果转化项目,也是它们最早的投资人,可以说是“科学家创业的初恋”。“让科学家坐C位,做科学家的最佳共创伙伴”已经成为了其正在实践的目标。
“华盖资本一直很重视早期投资,并在近期对早期投资的打法、服务能力进行了升级完善。”华盖资本董事长及创始合伙人许小林表示,“我们去年完成了医疗早期基金的募集,募集规模达8亿人民币,涵盖早期基金、成长基金、PIPE基金, 华盖医疗‘全阶段+全产业链’投资布局初步组建完成,在每个阶段都可以持续支持创新企业的发展。”
经纬创投也在加大力度。去年12月,其宣布推出“经纬科创汇”,目的是希望将赋能变得更为落地与扎实,对医疗领域的科研/技术背景出身创始人在创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场景化梳理,如股权期权、融资、商业模式、人才培养、组织架构、宏观趋势等。
“我们发现目前投资方正在积极向‘投早、投小、投科技’的方向转变,除了传统的医疗VC,一些此前主投PE阶段的大买方也开始出手早期项目。”华兴资本医疗与生命科技事业部告诉动脉网。
市场上资金的汇聚使得大量科学家和教授离开科研院所或高校走向创业之路,从而丰富了一级市场的投资标的,并推动了更多医学科研成果走向商业化应用之路。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科学家和教授还是远远不够,并逐渐催生了更大的投资风险。
“不是每个教授和科学家都能成为出色的企业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资人告诉动脉网,“目前市场上的火热情绪催生了不少所谓的新兴细分赛道,但真正能产业化、商业化的项目少之又少。”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宋高广也表示,随着投资机构蜂拥早期项目,投资者们面临的科学性风险迅速增加。“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赛道早期轮次平均估值翻了3~4倍,而业务进展却并未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所以我认为未来两到三年,投早期企业的机构面临的风险可能高于今天投中后期阶段项目的风险,到时甚至会出现大量的科技型企业‘死亡’,尤其是在生物医药这一转化周期较长且较难的领域。因此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必须要变得更加专业化。”
面对现状,如何更好服务科学家和教授,以及提高早期项目的成功率成为了2022年投资机构们共同思索的问题。
在多个投资人看来,教授和科学家创业主要有三大核心痛点。
一是科研工作的成就和商业成就是两套体系,一旦踏入到产业中就需要转变思维模式;
二是大多教授和科学家很难全职投入到创业中,高校和科研等方面的公务不能完全撇开;
三是创业团队的管理和沟通对于教授和科学家是不小的挑战。
针对此,各家投资机构都在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新型服务体系。
例如北极光创投特别重视投后赋能。“投早、投高、投差异是我们的策略。在投后方面,我们会为早期项目做很多深入工作,比如帮企业优化团队、建立产品线、链接上下游和地方政府资源等,从而与被投企业一起成长”。宋高广表示。
“作为国资在创投圈的先行者之一,我们在地政关系、金融系统中能够给予已投企业良好的背书。对于早期项目,深创投近些年持续加大投资和服务力度,在企业运营管理、资本市场和产业生态协同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我们强调三分投资、七分服务,以深创投这个大平台为中枢,与各资源方高效链接,共同打造具备强大赋能优势的创业和创投生态圈。”深创投红土医疗健康产业基金投资总监林冠宇表示。
高瓴则搭建了一个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将产业、投资资源与科技研发链接起来,初步形成了一些市场化的人才吸引和人才培育的机制。另外,其打造了DVC(DeepValueCreation)深度价值创造体系,通过把企业家和科学家的多种投后服务做成工具包,以实现深度赋能,这里面包括了全球猎头服务、数字化升级、终身学习平台、创新生态资源、并购/战略赋能、精益制造、供应链管理等7种服务能力。
投后赋能并不能采取保姆式陪伴,也需要把握度。
“早期项目因为相对比较小,投资人有能力和资源去协调或解决相关的问题,但是到了后期企业越来越大的时候,投资人能够帮到的事情就会变得越来越少。”在宋高广看来,投资机构要做的核心是帮助创业者找寻到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并辅以一定的资源,企业才能在竞争中构建属于自己的壁垒。
软银中国资本合伙人江敏告诉动脉网:“投资机构在选择被投企业时,也要选对人。比如科学家创业一定要具备两个特质,一是韧性,二是包容性。我们投资的百奥智汇的创始人是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张泽民教授,他在单细胞领域拥有很高的学术成就。除此之外,他的管理能力、韧性和包容性是我们押注的重要原因。”
“华盖资本特别注重行业研究,因此也更偏主动投资。如果有一些非常好的科学家,我们会早点介入,并与医疗界的人士共同去商讨和为他们赋能。譬如除资金支持以外,我们会帮助早期公司制定战术目标和分步实施计划,并助力核心高管人力资源圈的构建。”华盖医疗早期基金主管合伙人张翼表示,“比如蓝马医疗就是我们主动从海外邀请了一位非常资深的产业人士共同参与孵化的企业,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长性。”
当然,在投资逐渐走向早期项目的过程中,寻找到新的技术突破以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依然是不变的大方向。
细分趋势:创新必须“接地气”,
产业化前景和商业逻辑成立是关键
在与投资机构的访谈中,人口结构、生活习惯带来的疾病谱的变化和新技术平台带来的产业上下游机会都是关注的重点。
由于每家机构自身的“基因”不同,比如有的是从新经济的逻辑去观察医疗大健康产业,而有的机构的出发点是数字技术对产业的改造,所以在具体细分的研判上很难达成一个共识。
但可以明确的是,创业团队的产业化落地能力和安全性得到初步验证的先进技术是大家都关注的因素。
如何理解?就是创新必须“接地气”:真正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和具有不错的产业化前景,且创业项目的商业逻辑是成立的。
“有些项目为了获得融资,会去拉一些行业内的知名科学家挂名,再套一些新概念以显示项目的前沿性,但实际很难落地。当整个投资的风向在向早期迈进的时候,对这类项目的甄别也成了投资机构们的必修课。”一位医疗行业资深投资人表示。
除了商业想象空间外,产业化经验不足也成为不少创业项目的难题。“在生物医药领域,最常见的情况就是创始团队不重视候选药物的成药性,尤其对于部分基础研究背景的创始人。我们见过候选药物在安评的时候显示没有毒性,但实际上高剂量下AUC根本上不去;也见过做CNS药物,结果化合物压根不透脑的情况。”深创投红土医疗健康产业基金投资总监林冠宇表示。
基于以上因素,在向早期项目延伸的过程中,能否真落地、产业前景如何将影响投资机构们2022年在医疗大健康行业的出手。
顺着这一思路,接下来本文将从生物医药、创新器械、医疗服务、数字医疗四大板块分别论述2022年投资机构重点关注的细分赛道和背后的底层逻辑。
生物医药板块: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治疗被热捧,全球竞争力是核心
这几年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十分火热,但在具体的细分赛道上会有不同变化。
在去年,小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开始迈入瓶颈期,而合成生物、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核酸药物等前沿生物技术赛道则受到了资本的追逐,2022年也会延续这一趋势。
“从早期的me-too到fast-follow和license-in,再到现在的出海浪潮,市场对于创新药物的理解和估值都经历了几轮的推倒重建的过程,每个阶段考量的具体标准都有很大变化。”深创投红土医疗健康产业基金投资总监林冠宇表示。
但不变的逻辑主线是:前沿生物技术。
根据动脉网的观察,全球生物医药领域长期保持以A轮投融资事件为主。2020年和2021年,A轮事件占总体投融资事件比例分别为30.2%和34.3%,2022年预估比例会提高2到5个点。要知道,A轮企业大多聚焦于更前沿的生物技术领域。
2021年我国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轮次分布比例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从发展节点看,当前前沿技术的典型特征是多学科交叉。合成生物学便处在这个地带,近年来受到资本重视而发展迅猛。麦肯锡(MGI)2021年研究报告预测,合成生物学技术革命将在未来10-20年里,每年为全球带来2-4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合成生物学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为碳中和大目标下提供了技术创新的解决方案。”高瓴表示,“今年1月高瓴领投了微生物合成蛋白企业上海昌进生物的Pre-A轮。在我们看来,替代蛋白方向的技术攻坚,能够改变人类蛋白质的供给和生产方式。目前昌进生物从自然界中寻找能作为人类新型食物来源的微生物,在高通量筛选、定向诱变、基因编辑等多个维度,建立了独特的细胞工厂,从而实现蛋白质等重要营养物质的合成。”
经纬创投表示:“在合成生物学领域,我们持续看好通过高效改造细胞通路,在新药研发、细胞工程和高端生物制造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很早就投入到合成生物学中,累计投资了超10家初创公司,包括恩和生物(Bota Bio)、呈源生物(RootPath)、Senti Bio、周子未来、元育生物等。”
政策的加持也是促导前沿技术在资本市场火热的重要催化剂。2021年11月,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目标推动新型抗体技术、基因编辑、新型细胞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重点领域开展生物技术前沿技术研发。
动脉网梳理发现,除北京以外,上海、江苏、浙江、广州、天津、深圳、大连等在内的多个省级、地级政府,皆在去年出台了相关医药产业发展指导规划,对合成生物学、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多条前沿技术细分赛道发展进行了资源倾斜。
“在基因治疗领域,正在逐步从罕见病向常见病的方向发展。这是因为随着我们在整个基因治疗技术方面的成熟,特别是基因治疗的载体技术的发展,在解决递送中组组织和器官的靶向性,以及解决载体的安全性等方面将逐步取得突破,后续随着治疗成本的降低,则会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也带来更大市场。”华兴新经济基金医疗科技组执行董事罗玺表示。
经纬创投在细胞基因治疗领域投资了启函生物、优赛诺生物等企业。“我们在该领域非常重视全球领先的突破性技术。”经纬创投表示,“例如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公司优赛诺生物,其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数据应该是全球范围内最领先的数据之一。”
除了技术足够前沿以外,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也成为了投资机构们热捧的标的。这是在于,近年来医保政策的变迁已经表明:我国创新药的主战场依然是在海外。
“2021年初的时候我们已经意识到创新药下游集采和医保谈判以及上游资本泡沫和同质化竞争对创新药企成长空间的挤压,于是开始寻找那些竞争格局相对稳定、缓和,受医保影响小,有真正国际化竞争实力的领域布局。”深创投红土医疗健康产业基金投资总监林冠宇表示。
以深创投近期投资的迪赛诺生物为例,其是一家在抗艾滋病药物领域耕耘20多年的企业,其原料-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产业链布局构筑了高壁垒,长期与海外监管机构及跨国药企的合作也为国际化原料药、国际化制剂和CDMO业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另一方面,企业拥有国内同类企业中最为丰富的抗艾滋病药物制剂管线,十余个制剂产品通过NMPA、FDA或WHO审批获准上市,在国内抗艾滋病药物市场从单方向创新复方剂型升级的产业趋势中牢牢占据了领先身位。
“抗艾滋病药物在国内74%的市场通过财政支付,不依赖于医保。长期以成本为导向的市场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竞争格局,也避免了很多药企上市时经常被质疑的商业贿赂风险。”林冠宇表示,“我们相信通过投资这样的优秀企业,嫁接深创投在创新药物领域的已投项目资源,能够更好地为国内外的患者带去更加有效且更具可及性的药物。”
另外,不少投资人一致认为,受疫情中海外供应链受阻的影响,进口产品的供应受到了限制,使得国产化的需求进一步提升。这对于2022年生物医药板块的影响在于,与整个生物医药领域相关联的上游产业,包括培养基、酶、重组蛋白、一次性反应系统等试剂、耗材、仪器设备等也会受到资本的持续关注。
创新器械板块:心血管赛道持续火热,眼科、医美等细分领域异军突起
2022年我国创新器械将迎来国产替代的关键转折年。
“具有潜在国产替代机会的细分领域是我们十分关注的。”经纬创投表示。以其投资内窥镜企业新光维医疗为例,该企业无论是在3D、超高清,还是一次性内窥镜等下一代品类上,都达到或者超过了国外巨头的水平。“这一领域目前的国产化率不到5%,进口替代空间巨大。”
背后的原因是这两年的集采开始造成行业格局分化,部分企业发展受限,外资企业扩张的步伐放缓,本土企业获得重要成长窗口期。
图片来源:华兴资本
从各个赛道看,心血管赛道仍将持续火热,而具有消费属性的医美会迅速崛起,眼科受政策刺激也将迎来新一波热潮。
具体来说,在心血管赛道,脉冲电场消融PFA、心室辅助装置VAD、冲击波球囊等新技术新产品会在一级市场持续受到关注。
在新技术新产品方面,以脉冲电场消融PFA为例,作为下一代颠覆性消融技术,该技术具有安全性更高、速度快、导管与组织贴靠要求低、透壁损伤连续性和均匀性更高等优势,极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主流房颤治疗技术。就在上月,美敦力宣布将以9.25亿美金收购心脏消融公司Affera,后者专长PFA技术。近几个月的交易预示着,电生理将会是新的增长亮点。
“医保政策、集采政策等对于已经形成一定市场格局的细分领域企业的利润影响是比较大的,对一些过去可能市场接受程度或渗透率还不够的细分领域反倒是发展的机会。以我们投资的心脏电生理企业心诺普医疗为例,其在产品研发和国内外营销网络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其产品也获得了临床专家的高度认可,打破了进口产品的垄断。这样的企业一直比较缺市场爆发的机会,现在这个机会来了。”华盖资本董事长及创始合伙人许小林表示。
“未来5到10年,医美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材料和技术。”銘丰资本表示,上游的材料和技术可以让潜在的需求变成现实。“我们认为,胶原蛋白和肉毒会是下一个投资热点。胶原蛋白技术在发展,将带领注射填充逐步进入再生时代。肉毒素作为不可替代的品种,新拿证和基于生物工程的新型肉毒也是一个较为不错的投资点。”
眼科的热度除了技术的更迭外,更重要的来自政策端的加持。今年年初,国家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指出,强化眼科疾病需早发现早治疗,青少年近视、老年人白内障以及青年眼科疾患。“眼科赛道细分种类多,包括眼科OCT、角膜塑形镜等各个类别,这些都有机会。但最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在于,去年口腔领域种植牙集采信号可能也会在民生要求下传导到眼科。”一位资深投资人表示。
另一边,曾经大热的细分赛道正在接受商业化和估值体系变动的考验,比如血管介入高值耗材、手术机器人等领域。
“我们调研了一圈国内血管介入高值耗材企业后发现,介入耗材在市场上享受了高值耗材的估值,但是国内主要几家企业毛利率只有40%左右。这个毛利率水平在我们看来不算高端制造业。”深创投红土医疗健康产业基金合伙人易洪祥告诉动脉网,“这表明血管介入耗材本质是以制造业为主,技术门槛要求不高,主要是加工工艺要求较高。对于制造业,我们更看中企业的成熟性,重点是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运营能力。”
作为近年饱受市场关注的手术机器人也开始受到质疑。有投资人指出,手术机器人企业的估值或市值并不等于其真正的价值,目前的手术机器的挑战在于成本依然过高。虽然国内手术机器人融资火热,但是在市场拓展上还处于早期。以史赛克的骨科关节手术机器人Mako为例,Mako在国外表现较好,但2020年,国内还仅仅拥有17台关节手术机器人,完成的手术量大约在250台左右。
“从产业端来看,一个产品拿到注册证,还只能算从零开始,未来还有漫长的迭代过程和优化过程。参考国内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的发展历程,迈瑞把监护仪这一个产品做到与进口产品分庭抗礼用了超过三十年。所以无论是对于什么热门赛道,资本的热情不能掩盖市场化的挑战。”深创投红土医疗健康产业基金合伙人易洪祥表示。
因此,对于国产创新医疗器械行业来说,产业需要足够的耐心,以陪伴创新企业不断从技术验证走向产业化。
另外,在华兴新经济基金医疗科技组执行董事罗玺看来,医疗价值链正从治疗,向前后两个方向延展:前端包括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疾病预防与筛查,后端则涵盖患者的康复与随访,这些都将会带来结构性的投资机会。
“以我们去年投资的康立明生物为例,我们的判断是未来在肿瘤的诊疗过程当中,越来越多的精力会放到早期筛查和检测,因为在肿瘤的全程管理中,早期投入要比在后期投入更有效率。有卫生经济学的研究显示,在预防及筛查端投入1块钱,其实可以为后期治疗节省多达9块钱。”罗玺表示。
在商业化上,康立明生物深耕医院检测渠道,建立了深厚的入院竞争壁垒,现有肠癌早期检测产品以及丰富的在研管线产品,将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肿瘤筛查解决方案。“在2022年,诊断行业将有更多的跨界融合,数字化、智能化会成为创新变革的重要驱动力。”
数字医疗板块:数字疗法、保险科技成热点,商业变现能力是考验因素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数字医疗项目在资本市场一直深受投资者们的青睐。多数投资机构表示,大数据、AI、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的浪潮会重塑每一个传统行业,医疗亦如此,这是押注该领域的长期逻辑。
但在细分赛道的热度上,两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互联网医疗从大热开始转冷,AI新药迎来一波热潮后进入沉淀期。在2022年,数字疗法、保险科技将成热点。
数字疗法(DTx)的爆火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监管层面,如FDA的持续推动;二是行业层面,各家企业都在积极推动并取得一定突破,比如妙健康、微脉、数愈科技、梅斯医学、望里、良医汇、健海科技等国内数字疗法企业先后在2021年加入数字疗法联盟DTA。不完全统计显示,截止目前,有近30个DTx产品获得了FDA等权威机构的批准。
数字疗法疾病谱蓝图 蛋壳研究院制图
“提升医疗可及性一直是我们关注的方向。”长岭资本管理合伙人蒋晓冬表示,数字疗法的出现有效地提高了医疗可及性。以去年年中长岭资本投资的望里科技为例,该企业已在精神类疾病领域形成多元的产品管线布局,如抑郁、成瘾、PTSD等。
保险科技的走红与医疗大健康行业支付方的重要性有关。横跨保险和医疗两大行业的保险科技在市场上走出了一骑绝尘的姿态:银保监会数据显示,近5年,保险科技的细分领域健康险年化增长率为31.4%,市场规模翻倍增长。按照增速预计,2021年健康险行业将突破万亿大关。持续扩容的市场将带来更大想象空间,从而推动保险科技企业持续融资。
当然,对于所有数字医疗项目来说,能否落地是重要考验因素。
“中国新基础设施的成熟正在重构巨型产业,从而孕育出一系列企业新物种。在健康和生命科学领域,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技术赋能产业,为产业解决问题。”愉悦资本创始及执行合伙人刘二海表示,智能化的技术一方面可以辅助攻克尖端的、前沿的、世界级的医学难题和疾病,另一方面,更要服务于最广泛的人民群众。
截止2021年3月底,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2.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7.3万个,这些基层医疗机构在2020年接诊人次达40亿,其中80%属于常见病。血常规检测对这些常见病诊断覆盖率高达83.6%——这就是人民群众最广泛、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顺着这一逻辑,愉悦资本在A轮领投了伊鸿健康。目前伊鸿健康研制的血液细胞分析仪“掌中测”及相关服务目前已经覆盖了全国20000多家基层医疗的诊所和卫生院。
数字医疗也是软银中国资本布局医疗板块的重中之重,代表企业包括今年冲刺IPO的太美医疗科技、“数字+医药”企业叮当快药、“AI+精准诊断”和机器人企业EDDA等。
“我们对于数字医疗的理解可能跟很多投资机构不同。比如我们投资的键嘉机器人在有些投资人的思路中属于医疗器械,我们则是从数字医疗角度出发投资的。因为手术机器人核心还是它的‘大脑’,机械臂是执行‘大脑’的操作。‘大脑’要变得聪明,考验的就是企业数字化的能力。”软银中国资本合伙人江敏告诉动脉网,“我们将数字化赋能和医疗大健康行业的5个维度做了结合,分别是医院、药、械、医患、创新支付。”
“数字医疗,谁买单也非常重要。”江敏表示,“一个好的项目要兼顾技术与商业化。”
以键嘉机器人为例,在技术方面,该企业已经成为国产骨科关节手术机器人的领先企业,并完成了技术要求更高的髋关节置换手术临床试验,同时也在拓展膝关节置换适应症,技术水平走在行业前列。
“在商业方面,目前中美关节置换的渗透率差距巨大,国内关节置换市场发展前景良好,我们看好键嘉机器人助力临床解决国内未被满足的关节置换需求,服务于广大的受关节疾病困扰的患者。”在江敏看来,键嘉机器人团结了一帮优秀的医生和权威的大专家,并在渠道拓展等方面积淀了不错资源。“从年初到年底,键嘉机器人的估值便涨了数倍。”
“互联网医疗的遇冷就是在商业化的变现方面出现了问题。可以看到,从前年开始,众多头部企业纷纷冲刺IPO,但财务情况普遍不容乐观,变现方式过于单一。要么卖药,要么就是卖SAAS,但SAAS对于医院和药店来说并不是刚需,很难收得起钱。二级市场的不认可自然导致了一级市场态度的转变。未来数字医疗企业需在商业模式的闭环构建上思考清楚,这样才能持续吸引其获得资本青睐。”一位长期关注数字医疗的投资人表示。
医疗服务板块:危急重症大专科迎来机遇期,线上线下融合成为必备项
我国民营医疗服务领域正在发生结构性转变。纵观2021年,医疗服务领域超10家企业提交上市申请或成功IPO。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眼科、口腔等偏消费医疗的专科外,脑科、肿瘤、中医等细分专科这几年的融资正在加速。可以看见,危急重症大专科迎来了机遇期。
数据来源:动脉橙数据库 动脉网制图
“整形外科、眼科、口腔、妇产等专科领域已经变得十分成熟,且跑出了一些区域型龙头,竞争变得白热化。”一位资深投资人表示,随着DRG/DIP在全国落地以及带量采购等深化改革,公立医院“保基本”的定位愈发清晰,而民营医疗作为市场的补充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这里面,曾经由公立医院绝对主导的危急重症大专科,如心血管、肿瘤、脑科等也渐渐出现了非公医疗的机会窗口。
“这些专科类的企业其实已经沉淀很多年,比如海吉亚医疗已经耕耘十年,三博脑科也已发展近20年。”长岭资本管理合伙人蒋晓冬表示,一些头部企业的良好发展(融资、上市)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以前专注在这些领域的企业发现,原来它们也可以在规范化发展中借助外部力量做大做强,这引导着更多企业浮出水面。”
另外,多个投资人一致认为,新技术的出现是政策之外资本敢于投资危急重症大专科的关键性变量。
“以肿瘤专科为例。要入局这个赛道我们往往会看创始人的学术和临床能力,肿瘤大专家为宜,也要配备最好的专科人员。技术上,要配备最先进的医疗技术设备或治疗药物。可以概括为‘大专科小综合’的模式。”一位资深投资人表示,“市面上一些伪概念或不成熟的技术也是需要谨慎的。”
长岭资本管理合伙人蒋晓冬表示,肿瘤诊疗是资金、人才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办医门槛高。优秀的民营医院能搭建三者良性循环的模式,并能与公立医院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精准医疗、数据驱动、机器人手术等技术和模式的变革,正在逐渐降低诊疗方案对专家经验的依赖程度,提升诊疗方案的标准化,这也是民营医疗服务发展的新契机。
根据《202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年全国共有150家肿瘤医院。其中,公立78家,非公立72家,未来还将呈现上升趋势。
在未来的趋势中,蒋晓冬认为医疗服务领域还有一个创新机会是OMO,是线上、线下的融合,这也是其选择投资固生堂、海吉亚医疗的原因之一。
以固生堂为例,其是率先采用“OMO”商业模式的企业。在业务上,固生堂在线医疗健康服务的发展促使公司更有效地使用医疗资源和扩大客户覆盖范围;另一方面,固生堂得以根据在线医师及客户活跃度指标,策略性地选择城市扩大线下覆盖率。
比如在医疗服务企业都关心的获客方面,固生堂推出了微信公众号及小程序,提供线上预约、咨询、诊断和处方服务。凭借企业庞大的医师网络、丰富的营运经验以及自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固生堂通过自有及第三方线上平台为跨地域的更庞大客户群提供服务。除此之外,得益于专有平台,固生堂将客户的电子病历保存于云HIS,建立全面的客户画像,以便为客户提供后续服务及长期医疗健康管理。固生堂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已超过7百万人次,客户忠诚度及客户留存率不断提高,2020年客户回头率高达62%。
当然,医疗服务是一个“慢行业”,它需要投资机构拥有长期主义的耐心与恒心。
“我觉得医疗服务机构的价值创造无论是从适应共同富裕的大趋势,还是企业修炼内功,都会是一个苦活累活,比较慢也比较难,但却是正确的道路。”蒋晓冬表示。
未来研判:走向研发前沿,
讲好中国新故事
在对头部投资机构们进行调研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走向研发前沿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的趋势。
这与我国的发展方向不谋而合。从国家层面看,创新已被置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总投入常年维持在5%左右,2019年猛增22.5%,首次突破6%,2020年8%,2025年目标15%。届时,中国研发总投入也会超过美国。在这样的趋势下,我国前沿科技的产业化浪潮势必迎来红利期。
而对于企业、投资机构或个人,都有机会趁着趋势,走进风口,迎来一次获得非线性增长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一批批科学家和教授开始走向产业前台,原发性创新也成为了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产业标签。
但同时,创新企业也会面临不少挑战。针对此,华兴资本医疗与生命科技事业部给出了六个建议:
1:回归理性,市场优先,考虑市场容量允许的长期成长而不仅仅是赛道热度;
2:差异化定位,去内卷和同质化,务必把差异化落实到产品设计和临床验证;
3:产品布局以终为始,符合临床需求及商业化推广的可及性,同时具有相对稀缺性的产品;热门赛道产品可考量在商业模式上突破,或者布局应对集采的低成本优势产品;
4:融资方面,建议储备现金流以对抗经济下行震荡,同时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一定要在企业还有比较充盈资金的情况下开始融资,主动把握企业的发展节奏;另外,在融资一开始就要考虑优化股权结构,同时预设融资时点和备选方案;
5:团队方面,不同阶段团队需具备完整性和强执行力,分解实施内部里程碑,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设想的验证,无论正确还是试错,都可以迅速向前推进,充分发挥创业企业灵活性的优势;
6:最后,建议无论处于赛道什么地位,均需积极关注竞争对手,在业务和资本两个层面掌握行业发展动向,及时作出回应。
面对逐渐走向前沿的创新浪潮,无论是投资方,还是产业各方,都在助推中国创新企业书写医疗大健康行业的未来。
而你我一起见证的,正这一时代大潮的新起点,以及正在徐徐展开的新的中国故事。
来源:新浪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