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相连 共护“心”健康 | 2021世界心脏日直播

时间:2021-09-30 19:20:3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10几年前,一位50多岁的女士两次搭桥、两次桥闭合,医生意识到这并不寻常,他们分析了患者所有既往检测治疗后,给她安排了两项检查:血管内超声(IVUS)和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

结果显示,患者左主干FFR值正常,提示血流正常,可以满足心脏的正常供血。更为重要的是,血管内超声显示,其左主干的狭窄是先天造成,没有动脉硬化,并非血管阻塞。而在主干路血流如此通畅的前提下,无论搭多少次桥,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闭合。

至此,两次桥莫名闭合的迷团才得以解开。两次开胸、两次搭桥,让患者遭受了无谓的开胸痛苦。所幸的是,随着医学科技的持续发展,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探索人体的奥秘,不断接近疾病的本质,以更多创新前沿的术式,助力术者更准确地制定治疗方案,从而帮助更多患者获益。

9月24日,在2021世界心脏日到来之际,《医师报》社与波士顿科学联手,共同打造“以心相连,共护‘心’健康”的世界心脏日主题直播活动,希望在进行心脏健康普及的同时,传递心脏治疗领域最前沿的理念和术式,以帮助更多的患者收获心脏的健康。

直播现场(左起:孙志军教授、李松南教授、钱杰教授和杨进刚教授)

直播嘉宾

钱 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

李松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律失常中心一病区

孙志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

杨进刚——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

血管内超声

走出“见山不是山”的迷雾

文章开始处提及的病例,是钱杰教授在10几年前去国外学习时,在临床亲身经历的,当时对他的震撼很大,至今仍记忆犹新。医院最终使用的血管内超声(IVUS),当时在中国刚刚兴起,而钱杰主任当时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习这种新技术的应用。

长期以来,冠脉造影是心脏科医生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重要手段,但它也有弊端。钱杰教授以一张非常形象的对比图举例:看影子是一只兔子趴在篮子里,但打开原图发现,是一篮子水果。冠脉造影的原理就是往血管内打造影剂,通过观察造影剂所形成的阴影来判断冠脉病变情况。只要造影剂没有填充的地方,都可能被认为是有管壁病变,这就如在雾里,走入见山不是山的迷障。

血管内超声(IVUS)是指无创性的超声技术和有创性的导管技术相结合,使用末端连接有超声探针的特殊导管进行的医学成像技术。血管内超声是通过心导管将微型化的超声换能器置入心血管腔内,显示心血管断面形态和(或)血流图形,主要包括超声显像技术和多普勒血流测定两方面。这种技术使得超声技术,如压电传导或者超声传感器得以用于检查血管内壁的情况。

钱杰教授表示,就如同做肠镜时,把探头伸到肠道中,而心脏超声是把探头做小,放入血管中,利用超声波收集血管壁结构,通过专业的解读,可以更加明确地看到血管壁的真实情况。如今,血管内超声是标准武器,在介入手术复杂病变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有助于医生对病变进行更加精准的把握,让治疗更准确有效。

左心耳封堵

预防卒中一劳永逸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一个不可忽视的后果是血栓的风险增高,由此导致卒中(中风)风险增加5倍之多。更为重要的是,房颤相关性卒中往往比较严重,死亡风险较高(20%)、致残风险较高(60%)。

幸运的是,许多房颤相关性卒中可以通过合理的抗血栓治疗进行预防,药物治疗是临床最常使用的手段。李松南教授指出,药物治疗虽好,但也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有出血风险的房颤患者而言,抗血栓与抗凝治疗,增加了出血风险,很多出血风险高的患者甚至无法服用药物。对这部分人群,推荐使用左心耳封堵术进行治疗。

左心耳封堵术(LAAC术),又称为左心耳介入封堵术,指采用介入的手术方式穿刺股静脉,经股静脉送入盘式或塞式封堵器至左心耳展开堵塞左心耳,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从而达到降低栓塞事件的目的。左心耳封堵术可消除患者对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的依赖性,为不能长期接受抗凝治疗、不愿药物抗凝治疗以及出血高风险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研究结果显示,与非亚裔患者相比,亚裔患者行左心耳封堵术在缺血性卒中和大出血事件中临床获益更多。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左心耳封堵术的应用,对于预防房颤所引起的卒中,获益远远大于风险。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衰治疗史上里程碑式突破

过去半个世纪,心脏疾病在很多领域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如冠脉治疗的PCI、治疗恶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的ICD、治疗房颤的导管消融等,都为心脏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但唯一没有被攻破的堡垒是心衰。近些年,医疗相关行业齐聚心衰领域,科学家们从不同的方向出发,研究新方法、新手段,都在为攻克这最后的堡垒发力。孙志军教授强调,虽然没有全面攻克,但好在曙光已现,有一些新的技术,在某些类型心衰的治疗上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就是其中一个。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又称双心室起搏,是在传统起搏基础上增加左心室起搏,通过双心室起搏的方式,治疗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该疗法可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运动耐量以及生活质量,孙志军教授认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心力衰竭治疗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突破。

孙志军教授介绍,大部分接受CRT治疗的心衰患者,心脏功能可得到明显改善,通常在接受治疗的数周内,左心室射血分数(EF值)就能得到明显提升,甚至恢复到50%以上。不仅如此,患者的主观症状也会有所改善,活动耐量明显提升,精神状态、心理健康情况都得到明显改善,重新回归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小结Summary

2020年国家心血管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心血管病仍然是中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3.3亿的心血管发病人群,已经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精神与经济负担。

但同时,医学科技的发展不断为心血管防治赋能,如何尽快普及推广前沿科技,惠及更多心血管病患者,是摆在面前的重大议题。

健康中国,健康心脏,需要全社会、全方位、全病程进行预防干预,以心相连,共护“心”健康,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上一篇: “脑癌”潜力靶点LAT1 药物设计思路清...

下一篇: 首款!FDA批准儿童肝脏疾病创新疗法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