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战疫 中意“艺”动
时间:2021-09-02 17:01:1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战疫”漫生活》节选
居觐
中国是最早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国家,意大利是欧洲新冠肺炎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面对灾难,两个国家携起手来,共克时艰。当中国需要帮助的时候,意大利伸出了援手;当意大利遇到了困难,中国也无私帮助。
同时,对于这两个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历史传统的国家,艺术则成为了两国人民在疫情下生活的共同慰藉。艺术,成为了医疗以外,另一根无形的纽带,将两国人民的心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中国艺术家眼中的意大利
旅意钢琴家:大家都在憧憬着人性好的一面
3月24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连线旅居意大利的钢琴家居觐,她透露虽然现在新增病例的数字很多,但在意大利的生活是井然有序的。“意大利人民天生热情好客,但大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都居家隔离,注意防护。”
作为国际舞台上的钢琴明星,居觐也因疫情的影响取消了不少演出,但她认为这段居家的时间对于钢琴家来说是一次充电的好机会,等疫情过后用音乐为大家做更多事情。谈及此次中国抗疫的成果,居觐难掩激动地说:“祖国真是太伟大了,我为我能做一个中国人感到特别的骄傲。”
北青报:疫情在意大利暴发,对您生活有何影响?
居觐:我住在离佛罗伦萨大概小20公里的郊区,我们每周出去一次,一般保证采购一周的食物,尽量平常不出门。在意大利去超市都要拿号排队,每个家庭每次只能进去一个人,为了大家能够保持安全距离,其实超市外面排队的人比里面的人多。现在大家都开始戴口罩了,在意大利口罩和消毒用品还是比较难买的,感谢国内的朋友们给我们寄了口罩。
我尽量不看太多的报道,有时看太多太负面的东西影响生活质量。平时,我就是和先生在一起练琴,我们结婚都快20年了,像现在这样一个月朝夕相处的日子几乎没有过,我们觉得很幸运了。
北青报:音乐会暂停了,对您的工作有什么影响?
居觐:我最后一场音乐会是2月23号,24号之后的音乐会都取消了,到目前为止至少有七八场音乐会都取消了。对我来说是暂时上不了舞台了,但是借着这个机会我在家可以读很多书,学习很多新的作品,思考人生,这些对我们未来的演出是有很大帮助的。这段时间是很好的充电时间,等疫情过后能够更好地释放,中国有句老话叫“变废为宝”。
此外,我和不少音乐家、合作伙伴的看法基本上是一致的,等疫情过后会有很多新的项目、新的合作,大家也在为了未来做打算。本来今年是贝多芬年,我们有很多关于贝多芬的音乐会,我也会和意大利不同的乐团,还有包括国内的乐团合作演奏贝多芬的协奏曲。大家都不怨天尤人,大家还都在憧憬着人性好的一面。
北青报:现在整个意大利的氛围是怎么样的?
居觐:很多意大利人都在家唱歌,还挺乐观。大部分人情绪都还挺稳定的,每天意大利这里也有“新闻联播”,看到播出的那些数字,大家都很震惊,也很悲痛,为了这些在疫情当中逝去的人们,也为他们的家人。希望疫情可以很快过去,也很希望疫苗可以尽快问世,这样的话人们可以少受些罪。
意大利眼中的中国艺术家
《“战疫”漫生活》:“元宵之页”传到意大利
自春节开始,中国漫画家李昆武以疫情生活为主题手绘的“庚子速写”在社交网络里流传起来,从平凡的视角记录了疫情期间的点滴瞬间以及普通百姓面对疫情的智慧。近日这批漫画集结成《“战疫”漫生活》,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并以电子书的形式免费供读者阅读。
日前,这组漫画中的“元宵之页”被意大利国家报纸《宣言报》以整版篇幅刊登,报纸介绍了中国漫画家李昆武及其最近创作的抗疫作品,以期表达中意两国人民携手合作、共同抗疫之心。
老李曾说,“生活是我的老师,社会是我的课堂”,这番感悟对于每一个人,每个创作者、思考者来说,都有意义。面对这堂复杂的“临时加课”,李昆武在创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当我们回看2020伊始的这张“课程表”,应当站在何处,怎样落笔?日前,漫画家李昆武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北青报:意大利媒体刊登了您的作品,您希望向欧洲读者传递什么?
李昆武:这件事让我有点意外,没想到这次居然用了整版,还连带着介绍相关的评介,而且他们选用了“元宵之页”这一页正好符合当前的意大利局势,也让两个月以前我们的心态去鼓励读者。我有在米兰、都灵的意大利朋友看到报纸了,给我发邮件,说了很多充满希望的话。前天法国的出版社也来问这本电子书的翻译情况,我对他们说,请吧,免费的。
北青报:在疫情期间的创作让您有怎样新的思考?
李昆武:对于全中国、全世界来讲,或许从未遇到过这样一次真正的“同呼吸、共命运”的事件,而且谁都无法逃避最终要“交卷”的结果,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一次“大考”,太多太多的“素材”被保留下来,交给以后的所有人去反思。而这所有的一切通过封闭生活中的种种细节表现出来,焦虑、烦躁、幽默、调侃……这种东西其实平时就有,只不过被高速运转的社会淹没了,现在来了个急刹车,大都陷入真空般的状态中,就有了思考的余地,所以称之为“诗和远方”。
北青报:面对疫情题材的创作应该从哪里下笔?
李昆武:这次疫情给所有文艺从业者带来了巨量的素材,但怎么去用倒是很检验一个人的眼光,用当下时髦的一个词来讲,叫做检验一个人的“格局”。你或许可以站在十层楼顶上描述远大而宏伟的景致,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或许可以蹲在二楼的阳台上剖析杂草中的垃圾,那么四楼、五楼呢?七楼、八楼呢?总之,都可以,就让所谓“格局”来决定自己吧!
最后借北青报这个青年平台,我还想给青年漫画家朋友们提个希望,强大的互联网这次让漫画形式有了多种体现:卡通的、单线平涂的,非常漂亮,但我发现手绘的不够。其实,手绘不仅是艺术效果不同,它更大的享受在于你创作过程中的手感、眼感和脑感的完美协同。我在这次创作中,往往是画到前三幅自己还不知道后三幅该怎样做,在手绘的过程中思考,是很丰富的创作体验。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
供图/李昆武《“战疫”漫生活》 统筹/满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