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浅谈后诸葛亮时代的蜀汉政权:挣扎还是静待结局?
时间:2020-02-04 14:51:3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后主建兴12年(公元234年)秋八月,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至此,统共120的《三国演义》已经写到了第104回,后面的文笔就不多了。文学家如此安排当然有他的道理,因为以后的“故事性”确实就不大了——蜀汉偏僻微弱,政治又不如诸葛亮时期,难以对天下形势有太大的悬念,灭亡是早晚的事情。但是从历史的眼光看,为期40年的蜀汉政权刚刚度过了11个年头,后面内还有近30年的路要走。这30年的路,整个蜀汉政权是在挣扎与等待的矛盾和痛苦中度过的,细心挖掘和品味,它留给后人的或许要更多,也更为沉重……
一、诸葛亮留给蜀汉政权的班底
后汉时期,辅汉安刘、实现汉王朝第二次中兴是刘备集团的口号也是他们的梦想。他们离这个梦想最接近的时候是在公元219年,即汉献帝建安25年夏天,当时的刘备占有川中,关羽镇守荆州,是年又从曹操手里抢占了汉中重地。秋天,刘备进位汉中王,大封文武。当时刘备诸葛亮虎视天下的雄心可谓饱满。但是蜀汉政权的这个繁盛局面却又丧失地太快太悲凉了——
建安24年(219年)年末,孙权袭杀羽,取荆州,刘备集团痛失一条臂膀;
章武2年(222年),刘备伐蜀,大败于猇亭,次年驾崩于永安;
其实,这时候留给诸葛亮的就只剩下主观努力的空间了,他在《后出师表》中说的很明白:今伐魏亦亡,不伐亦亡。——但是,诸葛亮还是对魏保持了战略上的攻势,不管是意图自保还是为了灭敌,司马懿“畏蜀如虎”则是《三国志》记载的事实。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总揽大权,他为这个政权也真做到了“鞠躬尽瘁”,公元234年以后的蜀汉政权,可以说是诸葛丞相留给后主的遗产。而此后30年的当权者班底,也都是诸葛丞相悉心简拔和培养起来的。诸葛亮的这份遗产有如下特征:
(一)消除“不稳定因素”。
1,李严:和诸葛亮同为托孤重臣。但居然劝诸葛亮加九锡,走曹操的路线,遭到拒绝;后又在北伐期间“出工不出力”,耍手腕。公元231年,免为庶人;
2,魏延:受刘备重用的良将,由于与诸葛亮多有不合,性情高傲。诸葛亮临死授意,由杨仪、王平等人攻杀,灭三族;
3,杨仪:为丞相长史,有才干,性情偏狭浮躁,公元235年被免废,徙汉嘉郡。退出政治舞台。
(二)留下可靠班底
其实只要看过诸葛亮在《出师表》里面称赞下属的词语——如“忠志之士”、“良实”、“忠纯”等等,大体就可以知道诸葛亮的用人标准了。的确,诸葛亮也确实为后主留下了这么一批人格上无可挑剔的文武大臣,从以后几十年这些人的表现来看,你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眼光。所以,以后的几十年内,蜀汉是三国中最稳定的一个政权;但是同时,由于用人唯“贤”,不同于曹操的“唯才是举”,也就决定了这批人难以完成什么惊人的业绩了。凡事不能两全,至于得失几何,也真是一笔不好算的帐。
(三)后诸葛亮时代的政权设计
废除丞相。诸葛亮是大权独揽的,但他以后的政坛更多的是一个班子的分工与和衷共济——
1,皇帝。从40年的经历来看,刘禅对政治似乎没多大的兴趣插手,对大臣也算温和宽容,这似乎也不完全是坏事。但皇帝毕竟是最高机构,也很有点复杂。
侍中:是皇宫中的负责官员;
宦官:后期有专权的倾向。
2,大将军。主管军国大计。
3,尚书令。主管政事,是政务主持者。由于蜀汉很大程度上是军事政权,尚书令位在大将军以下。
——此外众多文武职务都是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建立的。
二、蒋琬时期(234-243年):北伐战略转变的努力与失败
按照诸葛亮的嘱托,后主任命蒋琬主持局势凡10年,前期,蒋琬在诸葛亮去世的震荡中指挥若定,稳定了蜀汉局势。后期,他试图转变诸葛亮的北伐策略,由于遭到普遍反对而失败,自己也随之病亡。
(一)蒋琬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以州书佐随先主入蜀”,被任命为广都长。刘备到广都视察,发现他居然根本不理事务,经常喝得烂醉,先主大怒,要治他的罪。诸葛亮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脩饰为先,原主公重加察之。”——呵呵,后来罗贯中把蒋琬的光荣事迹按在庞统名下了。但结果是,刘备虽然没有整他,还是罢了他的职。但蒋琬成为诸葛亮的心腹,先主去世后,他的官职是火箭一样飞腾的。230年,做了长史,主管丞相府政务,加封抚军将军。诸葛亮曾经密表后主:“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你办事,我放心!最终成功当上了诸葛亮的接班人。
(二)和衷共济阶段
234年,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235年,又领益州刺史,做了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不久费祎任尚书令,主持政务)。
当时诸葛亮新丧,远近危悚,内外不安。蒋琬同志作为百官的领袖,表现出“出类拔萃”的魄力和镇定,上朝的时候在百官面前,“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真有后世王导、谢安的风度和气质。由于他的自信和沉着,蜀汉内部逐渐度过了这个震荡期。期间也有些值得一提的事迹——
比如,东曹掾杨戏是个放旷的家伙,蒋琬和他探讨问题,他居然理都不理,于是有人从中点火:“老大,你的面子往哪儿放啊!”蒋琬只是一笑:“这没什么。大概是杨戏不同意我的看法,如果表示赞同呢又觉得虚伪,如果当面反驳呢又觉得我没面子,所以才不说话。杨戏是高人啊!”
还有,督农杨敏背后诋毁蒋琬,说他作事糊涂,确实赶不上老丞相诸葛亮。有人就打了小报告,蒋琬却说:“我的确不如诸葛丞相,这么说是对的啊。”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后来杨敏因事犯罪,众人认为他死定了,谁知道蒋琬根本没有心存芥蒂,更没有秋后算帐的打算。
在国家安全方面,镇北大将军王平坐镇汉中,防御曹魏;车骑将军邓芝坐镇江州(重庆),应对孙吴;安南将军马忠与张嶷则负责南方事务,都是一时优秀的人选。从建兴12年(234年)到延熙元年(238年)的四五年间,蜀汉内外稳定,国人似乎也增强了信心。
(三)求变与内部争论时期
公元238年,后主改元延熙,似乎预示着万象更新、雄图再展的意思。果然,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这年冬天,后主命蒋琬出镇汉中,与东吴东西呼应,共同伐魏,言辞壮烈——根据刘禅同志一贯的习惯,这应该也是蒋琬等人的工作,皇帝做做样子而已。239年,蒋琬加大司马。
在汉中考察了一段时间以后,蒋琬似乎开始深入考虑伐魏的策略问题。他认为,诸葛亮多次出秦川伐魏,但是因为道路艰险,运输困难,每每徒劳无功,应该进行战略的调整了——不如在汉中沿汉江东下,攻取魏兴、上庸。这里曾经是蜀汉的地盘,成功的机会应该比较大。于是制造战船准备行动,但因为得病没有马上实施。
没想到这个计划引起了朝廷内外的激烈争论,大部分人认为,这样做太冒险,一旦不顺利,再逆流回来十分困难,所以不是万全的“长策”,太冒险了!延熙4年(241年)10月,后主专程派费祎和姜维到汉中和蒋琬“谘论事计”——其实就是阻止蒋琬似的计划,其实也可以看得出费祎是这个计划的坚决反对者。于是,这个计划就只有胎死腹中了。其原因:第一,这些人都是诸葛亮的部下,自然有诸葛亮的遗风,他生平谨慎,不可弄险的风格自然影响了大部分属下;第二,后诸葛亮时期的蜀汉政权是一个集体负责性质的政权,没有绝对的权威,这种“合议制”的特点是因循和庸俗,是很难通过什么高妙的议论的;第三,众人说的很有道理,即使拿下上庸,因为那里无险可守,早晚还是别人的——关羽守荆州就是例证!
(四)无奈的折中与得病
这场争论几乎持续了两个年头,闹得纷纷扬扬,但是蒋琬似乎也认定了,出兵垅川必然是死路一条。但在所谓“太平盛世”,守旧派往往是胜利的一方。于是,延熙六年(243年),蒋琬向后主提出:1,我在汉中已经6年,身体不好;2,魏国强大,难以消灭,出兵垅川是正确的,推荐姜维为凉州刺史,经营那里;3,申请自己回到涪水,那里四通八达,可以接应各路人马——其实就是申请吊离的意思了。
这个“折中”的方案其实就是费祎等保守派的胜利,自己回到后方,究竟是赌气的举动还是依然坚持自己的计划,恐怕两个因素都有吧。
243年10月,蒋琬自汉中还,驻扎在涪水。
当年,费祎接替蒋琬的大将军职务。
延熙9年,即公元246年,蒋琬病逝。
三、费祎时期(243-253年):坚定的守成路线
说起来,诸葛亮以后的三位当政者——蒋琬、费祎、姜维,虽然都是诸葛亮生前信赖的部下,但是他们的执政方针却是各不相同,他们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当时蜀汉政权里面的主要问题了。
现在轮到了费祎,一个坚定但不失优秀的保守主义者。
(一)费祎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人也。和原来的益州牧刘璋还算远亲。因此年轻时候就到了川中游学。先主刘备平定蜀中,费祎就留在这里了。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论者认为费祎同学最为优秀。刘备立刘禅为太子,费祎与董允都做了太子舍人,又升为庶子。后主登基后,为黄门侍郎。225年12月,诸葛亮平定南中归来,大臣们出城数十里逢迎,费祎费祎也不显眼地跟在后面。大家没想到,诸葛亮居然让费祎这个年轻干部和自己同坐一车,从此大家才对他另眼看待,从此他也就成了诸葛亮的心腹——个人认为诸葛丞相这么做很不妥当,影响不好,呵呵。
不久,诸葛亮就命他为昭信校尉,出使东吴。面对孙权和他手下的人才们,费祎除了喝高了几回之外,其他方面都出色完成了任务。回来后就提拔为侍中。
诸葛亮北住汉中,申请费祎为参军。后来当中护军、司马。当时军师(呵呵)魏延与长史杨仪互相憎恶,在一起讨论问题经常吵架,魏延有时候居然拿刀在杨仪头上比画,而杨仪则是委屈得“泣涕横集”:同志们哪,你们看他什么态度哇!这时候费祎就充当和事老的角色,倒也成功。
234年,诸葛亮去世,费祎为后军师。不久,代蒋琬为尚书令。公元243年,费祎接替蒋琬的大将军职务,开始了自己执政的10年。
(二)对魏的防御态势
诸葛亮去世时,司马懿曾经想大举攻打蜀汉,没有获准,以后的一段时间,魏国给蜀汉的压力并不巨大。237年,辽东公孙渊叛魏,司马懿用了将近2年时间平定;239年,魏明帝死,司马懿不久被解除兵权,直到公元249年,司马懿父子才杀曹爽,夺回大权。但是此后司马与曹氏之间的斗争还是比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费祎的守成政策执行起来就不那么吃力。
延熙7年(244年),魏大将军曹爽伐蜀,王平成功退敌,费祎也到了汉中。
延熙10年(247年),汶山平康夷反,被姜维讨平。
延熙11年(248年),斋涪陵地区少数民族造反,被车骑将军邓芝讨平。
——以上都是小打小闹,没什么意义。费祎做了10年太平宰相,不但没什么危机,还颇有些喜事呢:
247年,凉州胡王白虎文、治无戴等率众降汉;
249年,魏国司马懿杀曹爽,魏国右将军夏侯霸来降。
(三)更加关注内部和谐
由于并没有伐魏的强烈愿望,费祎更关注国内的安定与治理,所以也不象诸葛亮、蒋琬那样,长期驻守在汉中,而是更喜欢呆在成都。即使自身在外,中央一旦有什么重大决策,也往往在外面遥控。
延熙14年(251)年夏天,费祎在成都,成都的“风水先生”告诉他,成都“无宰相位”,于是,费祎当年冬天就搬到北边的汉寿去办公了——作为一个执政,这个行为倒是滑稽,也可能另有内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