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的“嫌弃”剧情即将到来:你为什么要提前回来?
时间:2020-01-14 15:13:59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创 Lens WeLens
刚刚过去的周末,一支短片“亲人看到突然回家的你”引来许多观看:很多人用手机拍下了突然回家时,家人意外又惊喜的瞬间,记录了不少雀跃狂喜的温情时刻,果真应了那句——孩子回家就是给家人最好的礼物。
但是,除了温情脉脉,也有很多人分享自己回家被父母“嫌弃”的心得,引人会心共鸣。
那就赶紧来看看:作为礼物本物的你,到底会怎样陷入被“嫌弃”局面的呢?
初级“嫌弃”:厌倦
对于一年忙到头、终于要回家过年的孩子来说,感受最深的莫过于爸妈在态度上的惊天变脸。
常言道,事不过三,通常三天之后马上就会感受到“嫌弃模式”。
而当中的这个差异,可以说是“生命不能承受”:
“我妈第一天见到我就是蹦高高!然后最后一天就是推着我出门。”
如果观察足够仔细,就能在最后关头感受到态度上的回升,或者,连呼吸都要小心翼翼。
“刚回来:亲亲抱抱举高高;过了三天:啥也不干,你光吃喝玩乐吧;快走了:哎呀又要走了嘤嘤嘤。”
“从一开始的妞你回来了,妞想吃啥,到后面我开个薯片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发出声音让她注意到我的存在。”
“回家那天感觉自己像一个大国外宾,离家那天就像一条丧家之犬”
“从公主降为宫女,一天一个等级。”
上面这两句概括,能看出来真是好惨的一男一女了。
而看完下面这段话,让人只能说出一句“是谁在偷窥我的生活”。
“回家的第二天早上,10点,‘快起来吃饭了’;回家的第三天早上,9点,‘还不起床吃饭’;回家的第四天早上,8点,‘起床吃饭了,这小孩还不如不回来,回来看着就烦’”
而根据这位年轻人的感慨,总觉得他可能是充话费送的:
“刚回家的时候,爸妈说自己每个月流量老用不完,我就提议说可以给我开热点,加班要用,三天之后我给用光了,我妈问我,你几号走来着?”
更有网友生动地用表情完整刻画了《被嫌弃的我的一周》,“我妈对我的态度从第一天到第7天基本上是这样的”:
怎么说呢,感觉“父母只是短暂地爱了我们一下”?
果真应了这句歌词
中级嫌弃:挑刺
如果说“逐渐嫌弃”不过是个基础操作,那”鸡蛋里面挑骨头“就是父母们最不能错过的好戏。
从与别人合住的出租屋回到了温馨好看的自己家,正在享受属于自己的房间,却听到了父母的连环“攻击”:
“为什么你一回来,房间就特别乱????!!“
“你带回家的行李箱里的那些衣服,是逃荒回来的吗?“
“一回家就说我乱丢她东西,东西找不见就说是我丢的。”
在房间养好精神,准备大快朵颐,回味下爸妈的好手艺,坐在饭桌前的同志们又开始接受新一轮的人生教育。
吃早饭的时候:“不能不吃早饭,一定要按时吃一日三餐。“
吃晚饭的时候:“每天都吃那么多,能不胖吗?
晚上吃饭的时还听到:”你把剩下的这点都吃了吧。“
按要求吃完却听到:“我怎么发现你越来越能吃了……“
也就在家吃了一天的三顿饭吧,妈妈就说:“你不在家的时候,家里基本不开火,一个月我和你爸在家吃一顿就不错了,你咋这么麻烦。“
那我不吃饭了总能清静些?想太多了,吃啥都嫌弃我:
我喝奶茶,我爹:“你看看你自己,这么胖,还不控制。”
我吃火锅,我妈:“你想吃就吃呗,你吃完了长痘别瞎叫就行,你看看你现在脸上的痘。”
去超市买零食,我妈:“你正好趁着春节前,把另一边智齿拔了,免得过年吃太多又长胖。”
就连喝水都要被嫌弃:“家里的水换的勤了,说是因为我回来了喝的多了。“
因为刻苦学习,认真工作,在桌子前面惹出浑身出毛病的我,会被嫌弃:
肚子不舒服,我妈:“看你还熬夜不?”
有点头疼,我妈:“看你还熬夜不?”
智齿疼,我妈:“看你还熬夜不?”
发际线还没怎么后退呢,妈妈每天早上拖地时候居然开始嚷嚷:
“你一回来,头发又开始遍地都是了。“
看来只能出家,削发为尼吧。
一年到头就盼着这么个假,想在家里舒舒服服放松放松,却干啥都被爸妈骂:
“在家宅着,嫌太宅;出去玩,说不着家;不出门,嫌我懒;出门,嫌我能疯;躺着,嫌我能睡;坐着,嫌我能玩手机。”
“明明才十一点睡,她就说我深更半夜才睡觉,我不敢告诉她我平时几点睡的。”
叮嘱我今年一起串门要有礼貌的老妈,甚至还能突然上演失忆症:
“回来不带书不学习,你是来走亲戚的吗?”
我的内心戏是:难道不......不是吗?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
高级嫌弃:暗示
从“逐渐腻味”到“花式挑刺儿”,“过年式嫌弃”的宝典终于进入到了高阶段位,而到达这个水平的父母,不仅深谙交流之道,而且不用动一兵一卒,就能把孩子们憋出内伤。
其中,“反客为主”是第一个不得了的招数。
有网友表示,回家不仅没享受到什么好的待遇,各种家务活儿也是一点都躲不过去,一看就是亲生的:
“去年寒假回家没跟家里人说,结果一回去他们大扫除,那个时候正好是过了午饭的点,没饭吃就算了,还得认命的一起搞卫生,简直不能太惨”
有的人,没吃上饭,还要干活;有的人,饭倒是吃上了,但是要自己做:
“我跟你们就不一样了,我还没回去,我妈就给我打电话:你快回来给我们做饭!午饭和晚饭都是你做”
想回家给爸妈给惊喜,结果吃了闭门羹,还花了冤枉钱:
“我打车到了家楼下按门铃发现家里没人,打电话给我爸妈,结果他们去旅游了,在旁边宾馆住了几天”
果真是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只要爸妈够坑,酒店也能当家。
当父母使唤起孩子帮忙的时候,“万物皆那啥”,也会常常让彼此陷入下面的困境:
“我妈:你去给我那个哪儿给我拿个那啥;我:啥啊? 我妈:就那啥啊!你怎么啥都不知道?你到底能干啥?还是这个家里的人吗?”
反正,对于一年只回一次家的小伙伴来说,“那啥”到底是啥,咱也不知道,问了就挨骂。
如果说“反客为主”依然是停留在手段层面,那么“旁敲侧击”地暗戳戳警示孩子,那可就是在战略和心理层面了。
有大学生吐槽,自己还没回家呢,妈妈就一个电话打过来劝退了:
“我妈让我过年也在学校待着,别回家,我说学校没饭吃食堂关门了,她说不信,肯定有”
有学生提早修完学分放假回家,准备给妈妈一个惊喜,而妈妈却说:
“你为什么要提前回来?”
从概率上来讲,大概这两个孩子都是妈妈们在外面捡来的吧。
全家看辽宁春晚,爸妈看见霍尊开始讨论,说霍尊究竟是哪个战队的,完全想不起来。
爸:就长得跟咱们闺女挺像那个。
妈:对对对刘欢!
还有学生党说,自己在家吃吃睡睡才两天,老爸就打听什么时候走:
“不急着回学校啊?要不我出钱给你买后天的机票吧。”
同样是一名学生,在惊喜回家之后,刚吃完一顿年夜饭之后,爸爸就叹着气看了一眼冰箱,悄悄说道:
“糟了,买的肉不够吃了”。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爸爸?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在这个领域里,上班族和大学生完全没什么两样。
北漂男生回家陪父母,父母的反应却是:
“内心不仅毫无波澜,几天后,还会问我准备什么时候回去上班”
带着孩子回家看老人,却得到了和孩子云泥之别一般的待遇:
“我大外孙子回来了就行,你就去公司加班吧,别耽误工作”
当然跟下面这则相比,上面的操作都还不够可怕:
“大学当时在金华,半夜的绿皮火车回家过年,悄咪咪地谁也没说,到家凌晨一点,旋钥匙的时候,我爸妈棍子都拿好了,以为是小偷”
这还能说啥,就感谢一下爸妈不杀之恩......吧?
当然,如果不想大过年和爸妈开战的话,大家可以收好下面的20字箴言,保你待多久也不会被爸妈深深嫌弃:
早睡早起,没事看书 ,手机离身,家务全包 ,保持微笑。
如果实在做不到,至少也可以临走的几天体贴入微些,毕竟欲扬先抑的办法,搁哪儿都好用啊。
说来说去呢,不管大家怎么调侃,过年见到爸妈,自然是一件高兴的事儿,不同性格的家长,也有截然不同的表达爱的戏码。
嘴上怼得再厉害,背地里依然也会做一碗孩子爱吃的宵夜,算算还能一起干点儿啥,这大概就是内心充满牵挂的咱们爸妈。
原标题:《你为什么要提前回来?》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