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皖南小三线建设的开路先锋——上海市四建公司
时间:2020-01-11 08:37:2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沈嘉麒
第641期
上海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以下简称为“市建四公司”)支援皖南上海小三线建设,是从1966年3月4日开始,到最后一批队伍于1978年10月31日撤离,前后共历时12年零7个月,共建成工程50多项。
皖南上海小三线建设工程,是属于军工保密项目,工期进度紧、质量要求高。由于保密性和“进山、分散、隐蔽”的需要,工程分布于深山老林,交通运输不便,生产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但是,市建四公司的干部职工克服困难,在艰苦环境中历经磨砺,逐步形成了“四海为家、艰苦创业、注重质量、敢打硬仗”的精神风貌,培育了四建人“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爱企敬业”的企业文化。
支援皖南上海小三线建设,对于刚成立两年的市建四公司,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为此,市建四公司上下全力以赴,先头部队于1966年3月奔赴祁门、歙县岩寺,打响了安徽皖南上海小三线建设的第一枪。随着施工任务的全面展开,1969年3月,上海除160人留守外,市建四公司机关搬迁到安徽绩溪办公,累计有3600多人陆续奔赴小三线建设岗位。
当年参加皖南上海小三线建设的市建四公司青工
当年参加皖南上海小三线建设的市建四公司的职工合影
1971年9月起,由于工作量逐年减少,大部分职工分批返回,于是,市建四公司机关就迁回上海,留下部分人员承建铜陵、皖北等工程。从1973年起,市建四公司又陆续派遣人员,奔赴安徽皖南承担上海小三线工程的配套项目和改扩建任务,直至1978年10月底,最后一批人员撤离。
市建四公司皖南上海小三线建设工程的示意图
市建四公司支援皖南上海小三线建设,从1966年3月4日开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6年3月—1967年12月)
如403队,主要是做祁门的红光厂工程、歙县岩寺的跃进厂工程、旌德县旌阳镇的向阳厂工程;404队施工,集中做绩溪石门里卫海厂工程;405队施工,是做宁国霞西的联合厂、协同厂等工程;406队施工,是做黟县渔亭的新安厂工程、浙西昌化岛石坞的协作厂等工程:407队施工,做宁国港口湾的366电厂工程等。另外,还有在休宁黄泥塘的新光厂工程(前期由105队施工、后改由401队续建)。
第二阶段(1968年1月一1971年底)
1969年3月起,留在上海地区的401队、402队等,在完成上海工程的扫尾工作之后,也分批全部奔赴皖南,参加上海小三线建设。
期间,为了充实皖南上海小三线工程建设队伍,经上海市有关部门的批准,从1968年9月起,市建四公司相继在静安、黄浦、卢湾、普陀、虹口等区,分四批优先选招了500名当时“经政审合格、可进保密单位”的66、67届中学毕业生(即“老三届”)充实到403队、 404队,405队、406队、407队、木材加工厂等单位。
市建四公司还将公司职校的100名学生,全部转为艺徒,安排到建安工程队,增强皖南上海小三线建设队伍的力量。
据统计,到1969年底,整个市建四公司总人数3800多人,除上海留守处160人外,其余全部都投入到了支援皖南上海小三线建设的行列,呈现了“前后方协同—体,全力以赴打好小三线建设战役”的格局。
市建四公司在皖南小三线建设的工地情景
这一阶段,各工程队施工任务饱满,施工区域遍布徽州地区8个县(市)以及浙西昌化地区等。其中,宁国、绩溪、旌德的项目建设,更为集中。如旌德,从德山里、白地到蔡家桥、俞村等沿线山坳,集中建造了主要是由上海市仪表电讯系统以及下属单位所包建的属徽州地区四工区(即后方仪电公司)的12个工厂和配套的服务工程。
如403队,负责施工井冈山厂、卫东厂、旌旗厂、延安厂、向阳厂等工程;404队,负责施工满江红厂、星火厂工程;405队、404队,会战建设险峰厂工程;406队,负责施工韶山厂工程;407队,负责施工东风厂、立新厂、工农厂工程等等。这12个工厂及配套工程,总投资9000万元,占地面积91万平方米。其中,厂房16万平方米,生活用房13.6万平方米。
后方轻工业公司光明机械厂
后方机电工业公司协同机械厂
再如,绩溪,从县城华阳镇到北村,沿登源河北侧18公里长的山坳里,分布着徽州地区三工区(即后方轻工公司)的,由402队施工的光明厂、405队施工的光辉厂、406队施工的燎原厂、404队施工的万里厂等工程。这些项目,工程规模大,施工面积—般都在2-3万平方米、 (这在当时徽州上海小三线建设中,都称得上是大工程)。
在绩溪县境四周,如大源、扬溪等地,还开工了一批项目,如有401队施工的遵义厂、402队施工的东方红医院(后改名为:瑞金医院)、东方红材料厂(前期是由208队施工)、403队施工的雄路砖瓦厂(后改建为:后方基地干校和农场)和404队施工的威海计量工具厂、红星板箱厂、革命印刷厂(后改名为:海峰印刷厂)、683车队、七〇三送变电所等工程。
在1966年至1972年这一期间,各工程队,都有一批难度特别大、工期特别紧的项目。如光明厂、光辉厂、燎原厂、万里厂等工程。从1969年下半年起陆续开工,到1971年上半年先后竣工。在绩溪县境内的华阳、瀛洲、大源、临溪、扬溪、北村,共兴建上海小三线企事业单位23个,其中属工业企业10个,电力管理单位1个。这10个厂,占地面积91.9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39万平方米。
市四建公司在皖南小三线建设的工地情景
404队施工的万里厂大跨度的压机车间、装配车间的屋架、行车梁、混凝土柱子等,全部采用现场预制、现场吊装。由于大型吊装设备,无法进入山区小公路,市四建公司的机施队王家德等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发明的土法吊装,在当时大显身手,顺利地攻下了施工的难关。
另外,还一批涉及环境、生产、生活等配套服务的项目,也相继上马。如火力发电厂、送变电所、电话通信、计量站、学校、医院,以及683场下属的各汽车运输车队等。其中,有一批重量级的工程项目,如402队施工的瑞金医院、406队施工的古田医院,无论是病房规模,还是医疗设施设备以及管理水平,在当时徽州地区绝对是够得上“顶尖”的。
又如,407队施工的宁国366电厂、泾县312电厂的完工投产,更成为这些地区“告别黑暗、迎来光明”的突破性标志。尤其是405队、406队,先后施工的生产高标号水泥的宁国胜利水泥厂一、二期工程的如期投产,不仅解决了当时上海小三线建设急需水泥的燃眉之急,更成为长期雄踞当地的“龙头企业”,为日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市四建公司小三线建设工地上学生参加劳动的情景
第三阶段(1972年初—1978年10月)
这一阶段,上海小三线建设任务量时有起伏,因此,市建四公司的人员,开始逐步地撤回上海,所以,施工格局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援建地域扩大。如401队掉师北上,奔大别山岳西承建皖北515工程。402队300多人转战铜陵,投入工程代号“七〇—”的铜陵机车厂机车修理车间工程的施工。407队200多人开赴铜陵,重点承建了 6708油库的7只高8米、直径40米、球形盖顶的万吨级储油罐工程。
旌德仪电公司遵义器材厂
二是改扩建工程不断,任务量每年有起有伏。1971年底,市建四公司机关撤回上海之后,403队、404队、405队、406队、407队,仍继续留在皖南上海小三线工作。尤其是403队、404队、406队的改扩建任务,一直连绵不断。如徽州专区三工区(即后方轻工公司)所属的光明厂、光辉厂、燎原厂、万里厂、红星厂等工程,在1975年建工局又下达了112917平方米的扩建任务,要求分二期施工,1978年底前竣工。
又如宁国、旌德、歙县的一批工程改扩建,涉及胜利水泥厂、险峰厂、井冈山厂、培新厂、为民厂、计量站、683车队等,而且总量一直不小,到1977年,仍有9个单位的工程,施工面积达43520平方米。1978年,还有11个单位的工程,共40200平方米。其中,险峰厂、光明厂、培新厂、计量站等工程项目,被上海市列为当年必须竣工的重点项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74年11月,建工局下达的宁国胜利水泥厂改扩建工程,是一场硬仗。该工程总量大,有建筑面积46601平方米的3号窑、2只80米髙烟囱、以及3272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及生活设施等,而且时间要求又很紧。为此,在建工局的领导下,市建四公司专门成立了指挥小组,并以406队为主,迅即组织队伍奔赴宁国,组织大会战,20天内开山劈石,挖平了两座小山丘。
特别是3号窑的重要部分——磨头仓、碎石库、水泥筒仓等工程,混凝土方量大,而且要连续浇捣,干部职工不畏艰难,同心协力,12个小时一班连轴转,经过日夜奋战,终于攻下了难关。在施工过程中,该队还摸索采用了爬模等新工艺,加快了工程进度,终于保质保量地提前完成了任务。
原胜利水泥厂,现宁国水泥厂全景
回首当年市建四公司支援皖南上海小三线建设的往事,市建四公司的一些老职工们,都无不感慨万千:作为特殊年代、特定背景下建设的上海小三线工程,由于种种原因,虽然大多数已经不复存在了。然而,当年市建四公司广大干部职工,在建造这些工程过程中,苦干、实干、大干快上的拼命精神,火一般的工作热情,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却是永恒的,至今仍催人奋进。
“不穿军装的工程兵”——这句话,就是对当年“老四建人”奋战皖南上海小三线的最真实的写照。
市建四公司文艺小分队赶赴小三线各建设工地进行慰问演出
404队职工孔万成,在1969年7月,为抢救国家财产,奋不顾身,英勇牺牲,被当时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追授为“革命烈士”。
孔万成烈士(1951-1969)
(作者系上海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