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近乡情怯”挡住回家脚步

时间:2020-01-08 17:36:4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别让“近乡情怯”挡住回家脚步

【文化评析】

作者:李思辉(媒体评论员)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意味着回家团圆。然而据媒体报道,近年来,一些年轻人却出现“怕回家过年”的心态。怕被催婚、怕被和别人对比、怕送红包不堪重负……各种有形无形的“怕”步步紧逼,令许多人既想回家又心存恐惧。很多在城市职场打拼的年轻人,患上“春节社交恐惧症”。

“近乡情更怯”的背后既有城乡生活习惯的差异、话语体系的差异、文化习俗的差异,更有交流方式不够科学的问题——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客观存在,文化上的差异也由来已久,但长辈对后辈的爱和期许始终如一,年轻人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也根深蒂固,双方在感情和出发点上并不对立,只是交流方式出了问题,并由此加剧了文化的割裂,制造了焦虑的情绪。

诚如专家所言,捅破城乡差异的窗户纸,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共同语言的缺失、共情能力的空白。而共同语言、共情能力,最原始、最根本的载体还是牵引我们不辞舟车、千里返回的故乡。不论走得多远,人们都不会忘记儿时生活的故土,都会时常忆起曾经嬉戏打闹的场景,以及盼着过年的心情。在外漂泊时,人们常常小心翼翼地询问电话那头,故乡“石墙黛瓦、又见炊烟”的古村落还在吗?“古道西风,小桥流水”的老风景还在吗?乡村的旧学堂或者街巷的石牌坊还在吗?这种对故土的眷恋,这种浓浓的乡愁,正是接通共同情感的最直接联系。

作家徐锦庚曾在作品《“懒汉”治村》中,讲到浙西开化一个叫东坑口的村子,村干部逢年过节组织返乡人员共谋家乡发展的生动案例,颇有借鉴意义。乡村治理者不妨利用年轻人返乡的机会,把工作在外的能人召集在一起,介绍家乡变化,集合年轻人智慧,共商家乡发展大计?让关心乡村发展的人参与乡村治理,既能够让他们与乡村有更多现实交集,也有助于乡村振兴借力发力。倘能趁年轻人返乡之机,达成广泛共识,推动移风易俗,破解人情负担过重等问题,则更具现实意义。

时代在变化,长辈们需要不断更新观念,体谅年轻人的不易。既关注孩子们飞得高不高,更需关心他们飞得累不累。努力让家乡的温暖、美好成为春节的主基调。相对地,年轻人回到农村,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不妨借此机会深入乡村,读懂乡情,看到精准扶贫带来的乡村变化,看到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积极变化,认真思考自身是否能够为家乡建设出一分力?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1000多年前的一个除夕夜,一个叫高适的诗人道尽了“游子思归”之切。春节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家乡是一个停歇心灵的港湾。大家不妨定个规矩——春节回乡,不谈房子、票子、车子、位子,回归乡人本色,在“雪屋三盏酒,炉火一锅肉”的氤氲中,畅叙亲情、乡情,把年过得更加温暖而有意义。

《光明日报》( 2020年01月08日 02版)

上一篇: 找对书籍和阅读方式,你也能轻松「入坑」英...

下一篇: 郑爽起诉张恒,面无表情亲自到法院递交材料...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