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今天,周总理逝世44周年,当年最后1把骨灰到底撒在哪里?

时间:2020-01-08 13:22:0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原标题:今天,周总理逝世44周年,当年最后1把骨灰到底撒在哪里?

今天是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44周年的纪念日。

这个日子,虽然不是官方设定的纪念日,但每年这一天,从青藏高原到渤海之滨,从内蒙高原到天涯海角,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无数国人都会记着。

在这个纪念周总理的特殊日子里,只说三个片段,一张照片,一个小村,一把骨灰。

一张照片

在2015年9月3日大阅兵结束的当天,微博网友“周顾北的周”发布了这样一句话,“这盛景,如你所愿。”同时,配了一张周总理的黑白照片。结果,这条微博赢得了众多网友转发和关注,短短一天时间,转发量高达百万!许多网友看了这句话和这幅老照片,潸然泪下。

当时转发最多的一句话是:“开国大典,飞机不够,您说那就飞两遍。现在不用了,飞机要多少用多少!”这句话既是历史的回顾,又是现实的写照,内涵丰富,令人感慨良多。其它转发语还有,“戳中泪点,总理如你所愿,祖国强大了!”“十里长街,总理犹在,突然泪目。”“敬爱的周总理,国泰民安,我们中国发展得很好,中国在一步步强大,您要一直看着!”“如你所愿,我辈当自强不息,致敬!”“唉,看到照片让人特别想哭,总觉得周总理有未完成的事。”

网友对于照片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照片本身的内容,而是升华为对于周总理为国家民族命运日夜操劳、鞠躬尽瘁的敬仰之情,升华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这是弥足珍贵的。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张图片的作者,是人民日报的老摄影记者蒋铎于1968年10月1日国庆节所拍,距2015年9月3日大阅兵已有47年,距离今天已过52年。

据蒋铎后来透露,那年国庆,他透过照相机镜头发现周总理比前两年明显消瘦和憔悴,“我的心为之一颤,我知道他是累的。”当时,摄影记者拍摄领袖照片都着眼于表现他们的神采奕奕,笑容满面。万幸的是,这一次蒋铎没有完全遵守这个不成文的规矩,拍下了周总理忧郁的眼神、疲惫的神态。

自然,这张照片在当时不能公开发表,不过,若干年后看到这幅照片,就令人不由自主想起周总理当时的艰难处境。后来,这张不按常规拍摄的周总理抓拍照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业内专家评价说,“这幅照片很典型地透射出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实”。

当然,一张老照片被大阅兵唤醒,进而感动了无数国人,也是蒋铎所始料未及。对于照片的成功,蒋铎将其归结于周总理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操。

一个小村

作为日理万机的大国总理,能够同共和国版图上,不起眼的一个小村紧密联系在一起,着实让人惊讶。

在农业大学大寨的那个年代,在距离伟大祖国首都北京350公里的山东滨县杨柳雪大队,村民们靠挖沟渠、整平土地,用黄河水来改荒治碱,并在改良的土地上采用深沟大台田、粮棉套种和多施有机肥等办法提高棉花、粮食的产量,连续七年夺得了粮棉双丰收。

1970年2月13日,周总理和李先念、纪登奎、余秋里等中央领导在接见参加全国棉花生产会议的全体人员时,专门向杨柳雪大队革委会主任杨秉利等人询问了详细情况,并称赞实现粮棉“双高产、双奉献”的杨柳雪大队“是棉区的一面红旗!”

次日,《人民日报》以“棉区的一面红旗”为题报道了杨柳雪大队的事迹。见报当天,周总理还对山东作了如下指示:“杨柳雪这个典型抓对了。都像杨柳雪一样,山东就翻身了。杨柳雪的经验,你们过去宣传了没有?不要嫌这个队小,就轻视了,是棉区的一面红旗嘛!”

从此,小村杨柳雪迎来属于自己的荣耀时刻。此后,杨柳雪连续4次参加全国棉花生产会议。

1974年冬那次,周恩来因病不能出席。当大会领导小组去医院向他汇报时,他问:“杨柳雪来了没有?”小组领导答:“来了,今年粮棉生产有点减产,没想让他们大会发言。”周恩来说:“还是让他们发言,没有经验也讲讲教训嘛!”

1975年,周恩来在医院翻阅杨柳雪的材料,看到上面写着棉花亩产140斤,粮食亩产1400斤,他说:“杨柳雪上来了。”

巅峰时期,阿尔巴尼亚、大寨等国内外考察团接踵而至,到杨柳雪参观学习者最多时一天达7000多人。

为了纪念周总理,1999年杨柳雪村民自发开始捐款筹建周恩来纪念馆。2001年6月30日,全国唯一“怀周祠”正式落成。

至今,每年的1月8日周恩来逝世、3月5日周恩来诞辰纪念日,杨柳雪村村民都自发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一把骨灰

1976年1月8日,为共和国鞠躬尽瘁一辈子的周总理在北京三〇五医院逝世。

作为人民共和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在生前留下嘱咐:死后火化,不保留骨灰,把他的骨灰撒向祖国的山山水水。

那么,周总理的骨灰到底撒在了何处?

此前,红岩春秋杂志曾刊载淮安周恩来纪念馆秦九凤的文章,通过采访参与撒骨灰的罗青长、高振普、郭玉峰3人,梳理了每处地点和象征意义。

如果有人知道周恩来的骨灰撒在哪里,人们就会想方设法地去举行各种悼念周恩来的活动,所以撒周恩来骨灰这件事必须严格保密。为此,邓颖超委托张树迎、高振普和秘书赵炜3人先后到北京的玉泉山、密云引水渠道等几个地方察看。1月份,整个北京天寒地冻,结果没有选择到一个合适地点。

最后还是由中央决定:派飞机去撒,由罗青长、郭玉峰、张树迎和高振普4个人去执行撒骨灰的任务,撒的地点也是根据周恩来生前遗愿并由中央同意的。

1976年1月15日晚8点15分,原本用于撒农药的苏制安—2飞机平稳地起飞后,分别在首都北京上空、北京的密云水库上空、天津的海河上空和山东滨州的黄河入海口上空撒掉了周总理的全部骨灰。

骨灰每撒一处都有一定的含义,都能体现周总理生前的博大胸怀。

第1把骨灰撒北京,就是让他和首都人民永远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长达20多年,与首都人民朝夕相处,情深似海。

第2把骨灰撒密云,难忘治水为人民。密云水库距北京100余公里,水库大坝横跨潮、白两河的主河道。每当施工的关键时刻,周恩来都亲赴现场了解情况,就地指导施工。

第3把骨灰撒在了天津海河入海口。天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周总理革命起步的地方,也是他多次涉险的地方,还是他与他的另一半相识、相交、相知的地方。因此他对天津就多了一份热爱。

周总理的最后一把骨灰是撒在山东滨州黄河入海口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他期望死后将骨灰撒进“母亲河”,以报答生他、养他的母亲;同时,祖国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他回归了母亲河,也就回归了大地,回报了祖国。

此外,据周总理生前最后召见的罗青长于1997年透露,周总理的骨灰撒到黄河入海口,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他是想通过海水把他的骨灰带到台湾海峡,祈盼着祖国的早日统一。

由于黄河入海口十分广阔,飞机以当时黄河下游最后一座大桥作为参考,撒在了北镇黄河大桥东侧,如今,这里还专门竖起了“周总理骨灰撒放地纪念碑”,以示纪念。

参考资料|红岩春秋、滨州日报、研究事儿等

更多新闻圈独家视角,请关注公号“新闻摄影”

上一篇: 炒醋溜白菜,醋什么时候放是关键,掌握这个...

下一篇: 小男孩和泰迪起了争执,狗狗气得站起来和他...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