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伤亡!印度修法引发全国骚乱,莫迪为何仍坚持推行法案
时间:2020-01-06 15:41:0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军武次位面】:无限健制
印度在动荡中“跨年”,为何一纸法案却引发全国性骚乱?
时间总是过得太快,转眼间2019年已经过去。按照惯例,各路媒体、应用软件、网络大咖们也在19年12月都最后几天里,开始了对各种领域的年终大盘点。
“你对今年发生的哪些事印象最为深刻?”每年年末,很多人都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自然,得到的答案也必定不会完全相同。然而在今年,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发生了变化,过去绝对不同的答案,在今年有了共同之处。
▲俄媒“今日俄罗斯”汇总的年度全球新闻镜头
同时他们给出的2019年度关键词是“抗议(protest)”
想必很多军迷网友对这个共同的答案——今年最深刻的印象一定有一个“乱”字。这并不局限于形容香港这座曾经和平繁荣的城市,从欧洲的英、法、西班牙到中东,再到南美的智利与玻利维亚,一股骚动不安的暗流成为世界范围内共同关注的话题。
而就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12月,这样的动荡来到了过去未曾涉及的南亚次大陆地区——这里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印度,正在经历着一场全国范围的动荡。
▲印度警察与抗议人群对峙
事情还要从半个多月前说起,12月11日,印度国会上院就一项极具争议性的印度公民身份修正法案进行表决,该修正法案允许2015年前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3国进入印度的非法移民获得印度公民身份。
授予非法移民合法公民身份,这是一项在所有国家都十分棘手且充满阻力的政令,对于民族宗教成分极为复杂的印度来说,这项法案牵涉到多方利益,其影响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内容制定必须要慎之又慎。
▲印度议员表达对该法案的不满
然而该法案的内容却让不少媒体感到惊讶:因为法案明确规定,外国的非法移民中,佛教徒、基督徒、印度教徒等宗教信仰者可以获得公民身份,唯独将穆斯林排除在外。消息一出就引起国内穆斯林与各界人士的反对,但法案依旧以125赞成:105反对的表决结果获得了通过。
在12月12日印度总统签署生效《公民身份修正案》之后,印度的东北部多个邦随即出现了人数众多的示威游行,并很快演变为示威者、军警间的冲突。
▲印度主要城市加尔各答的集会人群
由此引发的骚乱从东北诸邦和西孟加拉邦蔓延到新德里、北方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喀拉拉邦等地。甚至在印度权力中心地带——首都新德里,也出现同样的情景。
▲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大学生抗议者
事发突然,印度原本在很多人心中古老而和平、对宗教虔诚的形象转瞬不在,各大媒体报道中亢奋的示威人群、高度戒备的军警、街头浓烟滚滚的乱象成为了主流。尽管印度总理莫迪在社交网络上连发多条推文反对暴力,但冲突并没有缓和的意思。
截止12月30日,印度全国性的骚乱已经导致25人死亡,严峻的安全态势不仅让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访印计划;还迫使多国发布旅游警告,大量外国游客取消了赴印旅程,印度经济在本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再受重挫。
▲印度主要景点旅游接待人次同比下降超60%
随着局势愈演愈烈,印度军警的镇暴手段也随之升级,从竹棍、水枪到催泪瓦斯与枪械齐上,有关部门甚至要对部分地区进行“断网”。无论是莫迪还是印度官方各个部门,态度依然强硬而明确:无论如何,《公民身份修正案》必须要推行下去。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访印行程也因本次骚乱而取消
面对声势浩大的抗议,莫迪为什么依然“固执己见”,铁了心要推行这个有可能加深印度社会分裂的争议法律呢?这就不得不说说印度大力推行《公民身份修正案》背后,有着怎样的利益考量与规划了。
本质上来说,《公民身份修正案》的制定,其目的是解决印度国内现存的诸多问题而不是为了挑起内部纷争。以短期利益的角度衡量来看,该法案针对的最为紧迫的问题,并非其国内持续百年的教派恩怨,而是生活在东北诸邦的外来难民问题
▲每年都有大量孟加拉国民众逃向印度、缅甸
难民问题已成为南亚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这些难民来自印度东边的邻国——孟加拉,这个国土面积仅为14.75万平方公里的小国,人口却超过1.5亿,人地矛盾激烈,此外,孟加拉还是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挤、污染与贫困等诸多问题长期得不到缓解,使得这一国家的人口有着极大的移民动力,在外迁的孟加拉人中,进入印度东北部的难民就占了很大部分。
▲拥挤、混乱且无序的孟加拉城市街头
孟加拉人口1.6亿,但全国GDP仅2700多亿美元
据统计,生活在印度东北部的孟加拉难民数量超过190万,且数量还在不断上升,而东北部六个邦总面积也不过17.8万平方公里,而其中最大邦阿萨姆邦人口就有3300多万,
人地矛盾、资源分配问题同样突出,包括泰卢固人、泰米尔人、锡克族、曼尼普尔人在内的土著居民之间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甚至一个统一的国家民族认同都很难建立。在这样的情势下,众多难民的进入势必会激化东北各邦难民与本土居民在土地、水资源、文化影响力、政治权力等等诸多方面的争夺;
▲滞留在印度境内的孟加拉难民
被印度政府视为该地区不稳定因素之一
更让印度政府忌惮的是,人口增长率高于原住民的孟加拉难民(宗教信仰也与当地不同)可能在多年后成为当地的主体族群,多种因素作用下,当地的部族冲突的风险也会大大增加,印度东北部领土的稳定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此外,由于印度东北诸邦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中国、缅甸、孟加拉国、不丹均有接壤);亦是与多国存在边界、领土争议的地区(与中国存在争议,印度与孟加拉的边境上存在大量“飞地”),印度自建国后就对这一地区极为看重,甚至有些“敏感过度”(印度东北部长期与外界隔离,曾一度禁止中国游客进入)。
▲严阵以待的印度防暴警察
综合诸多因素,通过出台公民身份法案,限制孟加拉难民入境,控制东北部的外来难民人口,以达到减轻东北各邦的人口压力、缓和人地矛盾的目的,也就是这次《公民身份修正案》针对的最为紧迫的问题。
控制外来难民数量,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当地本土各族群的利益。因此从长远角度来看,《公民身份修正案》的推行也对维持东北诸邦政局稳定、强化中央政府对当地的控制、压制一直盘踞在这一地区的分离主义势力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众所周知,印度在被英国殖民统治之前一直处于邦国林立的分裂状态,英国殖民统治后虽然将各地区整合于英属印度控制之下,但内部各邦之间并没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国家认同。
▲英国为维护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使用各种残酷手段压制印度人的民族意识
(图为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当地人处以绞刑)
很多领土并没有由英国直接控制,而是名义上的独立土邦(类似于诸侯),当时的印度更趋近于一个囊括诸邦国的地区概念而不是国家概念,这也为独立建国后的印度统一“大业”埋下了隐患。
时至今日,印度全国仍有泰米尔纳德邦、旁遮普邦、克什米尔地区等多个邦存在着分离主义势力,有的邦仍有非法武装组织活动、抗拒印度当局推行官方语言(印地语)的普及,甚至一度公开的将分离主义列为主要政治议题,不夸张的说,在维护统一反分裂问题上,印度同样也面对诸多阻力。
▲动荡的印控克什米尔街头
几乎每年这里都要发生大大小小的交火、抗议或袭击
而在东北部6邦中,分离主义问题同样存在,甚至比印度中部地区更加复杂。
具体来看,南部的泰米尔纳德邦是印度经济较为发达的邦之一,而旁遮普邦是早期古印度文化的发源地,是自古以来一直在印度控制下的核心领土,这些邦的主流观点还是认同印度、反对分裂的。
▲古印度的核心地带——旁遮普地区
印巴分治后,西部归属巴基斯坦设立旁遮普省
东部归属印度设立旁遮普邦
而东北部的邦则不然,不仅经济落后,很多地区也不是印度的传统领土,这就给了分离主义势力发展的机会与土壤。譬如风景秀丽、以高品质红茶而闻名世界的阿萨姆邦,其实过去长期都为缅甸所控制,在第一次英缅战争中被英军占领。
▲英国殖民时期的阿萨姆制茶作坊
在1826年英缅签订的“杨达坡条约”之后阿萨姆及其周围地区归英属印度统治,直到1947后才成为印度的阿萨姆邦。可以说完全是印度“捡便宜”得来的领土。
▲盘踞在阿萨姆邦的武装组织
“阿萨姆联合解放阵线”
而曼尼普尔邦则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独立王国,在文化、人种等方面也与印度有着诸多差异,在英国殖民印度后,曼尼普尔地区亦被英国占领,在1947年获得独立,在1949年又被印度统治,直到1972年才从阿萨姆邦分离成立新邦,因此当地人对印度的归属感并不强,自然也就有寻求脱离印度、独立复国的势力存在。
▲曼尼普尔人在外貌、语言文化上
与印度其他民族有着很大差异
在生产生活方式上,这里不同族群之间也是天差地别,有些民族的生产方式依然是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他们生活的地带较为固定;而一些族群则是更加落后且原始的“流浪式”刀耕火种。
▲孟加拉人的农耕生产方式
比原始的刀耕火种要先进得多
相比之下,迁移入当地的孟加拉难民,在文化水平和生产方式上领先一大截,很容易就能控制当地的经济命脉,也引起了当地原住民的极大不满。
综合各种因素来看,东北部六个邦与印度的联系更像是一种若即若离、一碰即碎的脆弱关系,两者间还存在诸多根本的隔阂与利益冲突。由于复杂的历史政治原因,东北诸邦不仅对印度缺乏认同,彼此之间也互相排斥,更别说大量来自外国、宗教文化生活方式与当地原住民格格不入的孟加拉难民了。
因此长远来说,印度希望通过推行新公民身份法案,严控难民进入东北诸邦,可以起到缓和当地矛盾、保障原住民利益的作用,对人口占东北部地区绝大多数、拥有国民身份的本地人施以恩惠,对未来印度巩固对该地区的控制、维护统一打击分离主力有着相当大的积极作用。
从全国视角来看,本次立法也是印度政府一次全国性的“排穆尝试”,在未来逐步加大对非印度教族群(尤其是穆斯林族群)的压制力度,尤其是对于穆斯林人口比例较高,且不断上升的东北诸邦来说尤其重要。
通过牺牲少数派的利益换取绝大多数群体的支持逐渐加强巩固占人口绝大多数(近8成)的,信仰印度教国民的主体地位,最终构建理想中的“统一大印度”。这是印度总理莫迪在其过去的从政生涯中一直在推动的举措,而尝到民族主义“甜头”一路平步青云的他,在印度全国推行这样的法案以获得支持也就不足为怪了。
▲莫迪因为其鲜明强烈的宗教色彩
被戏称为“莫迪老仙”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在蓝图中能够真正一统全国、由印度教“说了算”的“大印度梦”,最终能成功吗?
的确,相比于中国,印度在地缘政治、国际环境等诸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地理上南亚次大陆较为封闭;周边又缺少实力强劲的邻邦;在欧美西方眼中是需要拉拢的对象,因此即便是印度警察强力镇暴也鲜有西方媒体发出批评之声....
▲印度警察进入大学校园内鞭打示威者
然而尽管有着这么多“好牌”可以打,但承载印度高层诸多愿景的《公民身份修正案》,似乎并不能起到理想中的效果,反而会加剧印度内部的动荡。
最明显的不足在于,无论是莫迪还是印度政府,都把印度的大环境想得过于简单、乐观,他们寄希望于能够获得占印度人口绝大多数的印度教徒的支持,从而达到团结全国、巩固统一的目的,
▲印度警察在寺庙周围警戒巡逻
但却明显低估了印度穆斯林教徒(人口虽然不是多数,但仍超过2亿)的反对声音,同时低估了涉事各族群之间复杂的利益纠葛,这样的法案只能导致印度社会更加的割裂。
对于《修正案》,印度本土的穆斯林会不满,因为被排斥的是与他们有着共同宗教信仰的人群;而讲孟加拉语、与孟加拉难民同族的印度教徒则不满意有很多同族被排除在公民身份之外;
▲新德里街头被焚毁的公交车
而东北部各邦的本地族群则抱怨法案力度不够大,一旦《修正案》得以推行仍将导致更多外国移民涌入,稀释本地族群的人口和文化特征。当然,坚定的支持者也是有的,但他们大多数并非居住在印度东北地区,而是置身事外的传统印度教徒。
总之,法案本来打算“讨好”大多数人,却最终落得多方反对的尴尬境地,还导致了反对派与支持者之间的激烈冲突,本来给外国移民授予公民权在印度政府看来是“进步”,结果却加剧了社会动荡造成“退步”,堪称吃力不讨好的“样板”。
▲群情激愤的抗议人群
印度政府现在要想平息公众的愤怒并不容易
此外,印度内部在文化、民族认同、语言文字等诸多方面的割裂,也绝不可能用推行如此争议性的法律、强化印度教徒主体地位能够实现的。
除了复杂的宗教问题,其他方面同样是派别林立,难有共识。印度人口最多民族的“印度斯坦族”仅占总人口的46%,虽然是印度最大民族,但也只能说是“多数”而难以成为“主体”。
▲印度各种语言的使用人口占比
至于语言,仅光官方语言就有22种,超过500万的非官方语言有14种,还有超过2000种方言已被辨识,而文化、语言、民族的差异,又会不断强化各自民族的认同感,最终加深印度内部的隔阂。
▲印度货币上印有17种语言,可以说是举世罕见
这些历史中没能解决的问题,单单靠一纸法令、军警强力压制这些简单粗暴的手段,不可能彻底解决。身处本次风波中心的《修正案》,恰恰是一个极其负面的表率,而不是带领印度摆脱困局的良药。
▲莫迪的诸多政策对印度发展确实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
不可否认,印度在推动国家现代化上的确做了诸多努力,近年来印度在近年来发展经济上也取得巨大的成果,但在处理内部矛盾,统一印度这些事关未来国运的重要问题上仍然有些操之过急,
许多专家认为印度需要一个秦始皇一样的人物实现真正的统一,现任总理莫迪也的确热衷于推动这项“伟大的事业”,将其贯彻到底。
▲走在“统一大业”的康庄大道上,更要小心别摔跤
然而真正的统一需要经济、文化、权利诸多举措的多管齐下,经历漫长的时间才能够实现。靠煽动民族主义、大搞宗教统战只能会带来更多的骚乱、流血与冲突。印度的为政者们,是时候需要放弃成见、作出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