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银保监会表态楼市,财富格局生变!
时间:2020-01-06 14:27:3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2020刚开年,各类重磅信号就频频出现 。
央行在新年第一天出手降准,释放资金8000多亿,给了房地产市场极大的振奋,业内不少人为之雀跃,认为这是年内楼市松绑政策的“开门红”。
这样的想法其实有点“自欺欺人”,就像前两天的文章里,我给大家分析的那样,一来是今年春节靠前,1月份资金缺口大,二来从2019年开始,每个4个月都要降一次准备金率,这是正常节奏。
去年降了3次准备金率,也没见房地产翻起太大波澜,因此,就算楼市资金面有缓解,也只是“捎带手的事”,而不能理解为调控要松绑。
央行引起的讨论还未消散,作为“一委一行两会”中备受关注的银保监会,也作出了表态。
1月4日晚间,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其中有两个提法值得关注。
1,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意见明确提出:银行保险机构要落实“房住不炒”的定位,严格执行房地产金融监管要求,防止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抑制居民杠杆率过快增长,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蓝白想说,这个表态,来的太及时,太重要了。
从2019年10月份开始,广州、深圳、成都、佛山相继放松辖区购房门槛,全年超过30个城市出台新落户政策。
图示来自中指研究院
与此同时,12月份百城房价指数翘尾,央行新年首日降准,四川富源县出台购房补贴。似乎越来越多的宽松信号出现了,也让房地产市场的情绪再度亢奋起来。
正因如此,此时银保监会的表态才更加值得重视。
连续几次降准释放的资金,此前LPR下调银行贷出去的资金,尤其是信托资金,监管直接把“底线”划出来了:不能违规流入房地产。
有媒体做过统计,2019年,在“房住不炒”的基调下,银保监系统的工作重点之一是严查违规涉房贷款。
4000多张罚单中,除多家银行和个人被罚之外,其中,至少有7家信托公司因房地产贷款违规被罚,分别为建信信托、中信信托、北京信托、中融国际信托、北方国际信托、华润深国投信托、广东粤财信托。
信托约束的是房企融资,银行约束的是消费贷“短贷长用”来买房,把这些漏洞堵上的最简单办法,莫过于罚单。
这不是银保监会第1次强调收紧房地产资金面。
2019年5月17日,银保监会下发23号文,明确要求商业银行、信托、租赁等金融机构不得违规进行房地产融资;
7、8月份连续对房地产信托、银行机构进行整治约谈,同时对开发贷、境外债等多种融资方式进行进一步限制;
多家银行于2019年8月29日收到窗口指导,自即日起收紧房地产开发贷额度,原则上开发贷控制在2019年3月底时的水平;
8月底,银保监会公布在32个城市开展银行房地产业务专项检查的通报,对中小银行违规为房地产项目提供融资进行了批评;
自去年8月平安银行发布《关于加强对房产类商户交易管控的公告》后,9-10月,农业银行、兴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纷纷发布相关公告,形成了一波对信用资金流入房市的管控小高潮。
2019年相关部门对房地产金融监管的表态
一句话:2020年,钱不会那么轻易的流入楼市!
2,抑制居民杠杆率过快增长。
我查了一下去年银保监会对居民杠杆率的表态,在4月17日的报道中,说的是“继续遏制房地产泡沫化,控制居民杠杆率过快增长”。
请注意,去年说的是“控制”,这一次,变成了“抑制居民杠杆率过快增长”。
“控制”和“抑制”,一字之差,含义却有不同,按笔者理解,原来调控手中还留有余力,现在则会进一步加大力度。
这是有背景的。
从央行测算的居民杠杆观察,2018年末,我国居民杠杆率已经达到60.4%,超过G20国家平均水平,也超过德国和日本,到2019年底,居民杠杆率可能达到65%。
65%是什么概念?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标准,如果杠杆率超过30%,就可能会影响到经济增速,如果超过65%,房地产市场的金融体系就会受到考验。
银保监会考虑的是大局,是整个房地产金融体系的稳定,购房者的负债,不能再任由此前那样的形势,任意增长了。
3,促进储蓄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
意见指出: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各类健康和养老保险业务,多渠道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鼓励各类合格投资机构参与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
重点有两个词:资本市场,长期资金。
意思很明确,我国的居民储蓄大部分都用来买房了,为啥?因为除了房子以外,大家都看不到有其他更合适的投资渠道,房子既能自住,又能出租,还能升值,又没有房产税等持有成本,不买房又能干什么呢?
但是,这种结构是不合理的。
去年,西南财经大学在银行业保险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数据显示,住房资产在家庭总资产中占比77.7%,远高于美国的34.6%;而金融资产在家庭总资产中占比仅为11.8%,在美国这一比例为42.6%。
把楼市的钱“引流”到资本市场,债转股也好,指数基金、国债、股权也罢,提高资本市场的回报率,吸引更多长期价值投资者入市,从而带动实体经济的融资,这种“多赢”的局面,才是调控愿意看到的。
以上3条,提法并不新鲜,但放在2020新年伊始的阶段发出来,与央行此前的存量房贷转LPR合同、降准等举措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得出下面这个结论。
国人的财富配置会出现变化。
但是,最近两年,M2的增速一直在8%左右,利率在降的同时,货币发行速度也在下降。
图示来自东财
结合银保监会的表态,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不光是流向房地产这个池子里的水在减少,水龙头也在变小。哪怕进入降息周期,M2增速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漫灌”。
并不是说房子不再重要了,而是说每个人的财富配置会更倾向于“多元化”,居民6成财富都沉淀在房地产里,这种结构既不正常,也不健康。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居民储蓄转化资本市场长期资金,依然任重道远,想扭转居民对于房产的“执念”,必须让大家看到真金白银的效果才行。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以后居民储蓄会不会加速向其他市场转化,调控的态度放在这里,2020将会成为楼市“分化”加剧的一年,行业集中度,大小城市间的人口流动、房价差距会进一步拉开,靠运气随便押注房产的日子已经结束了。
文章来源:蓝白观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