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完善慢性眼病综合管理多措并举守护公众眼健康

时间:2022-12-22 09:57:4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12月15日至17日,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六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在线上召开。大会关注中外眼科临床诊疗新技术和基础科研新进展,邀请了700多位中外眼科专家就眼科学各个领域的100多个专题进行交流和学术演讲。会议期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眼科学与视觉科学系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孙兴怀,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主任、上海市眼科医院院长邹海东共同围绕推动眼健康工作及青光眼综合防治管理作分享。

提升基层眼病诊疗能力

眼健康是公众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全年龄段人群全生命周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提出,“推动眼科医疗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加强重点人群重点眼病防治”。

“近年来,国家连续出台防盲治盲和眼健康有关规划、政策,持续完善眼健康管理体系、技术指导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眼科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眼科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谈及我国眼科医疗卫生发展变化,孙兴怀倍感振奋。在他看来,随着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逐渐意识到眼健康的重要性,而中国眼科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广大眼病患者带来了更多获益。

孙兴怀作分享(主办方供图)

孙兴怀认为,未来推动眼健康工作取得更好成效,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先进的诊疗技术、理念要跟国际接轨,推动我国眼科诊疗走进国际前沿;另一方面也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推动一批适宜技术和设备下沉到基层,并加强专科医生的培训及认证相关工作,以此提升基层整体眼病诊疗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常见病可以在基层得到诊治,避免造成大医院资源挤兑。

“着眼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更多的工作是在基层,医务工作者也更多来自基层,那么就必须考虑在经济效益、普及率占优势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适宜技术的发展与引进。”孙兴怀说,“只有高尖端技术与适宜技术两者有机结合,中国眼科的整体水平才能进一步提升,才能有效惠及百姓。”

加强眼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提出,“加强眼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眼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2019年,上海市成立以市眼病防治中心为牵头单位的“上海市视觉健康中心”,整合区域内眼病防治相关资源,加强眼病防治体系建设。邹海东以自身及团队工作实践,介绍了上海市眼病公共卫生防治体系及服务能力建设的相关经验。

邹海东作分享(主办方供图)

邹海东认为,聚焦眼健康,不仅要立足眼病治疗,更要在其“前端”下功夫做好疾病防控。“上海很早提出‘眼健康’概念并制定发展战略,坚定地走‘防’‘治’融合并举的道路。上海市眼公共卫生防治体系由‘市级-区级-社区’三级的眼病防治机构和医疗机构共同构成,落脚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中涵盖医疗服务、专科培训、资源调控等多个服务架构。”邹海东说,“在一些社区当中,已经可以实现全自动、全自助的20多种眼病的自主筛查,根据早期筛查结果可以迅速得到转诊建议。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公共卫生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赋能社区视觉健康综合管理方面的探索,逐步实现上海市成年人群视觉健康管理全覆盖,有效降低盲和视力损伤率。”

针对眼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孙兴怀建议,一是要做到“防”“治”并重。作为眼科医务工作者不能只注重治疗而不管预防,要发挥自身专业力量加强科普教育,让公众对于眼病的知晓度得到提升,了解在未患病时如何预防,在患病后如何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等。同时,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加强眼病筛查,从而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二是要推动规范化诊疗。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医疗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临床诊疗水平差距较大,所以需依据我国国情制定规范化青光眼临床诊疗指南,并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予以推广传播。

三是要注重多方协作。眼病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多个环节,需要多方协作,建立系统化网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保障眼病防治工作落实到位。

推动青光眼综合防治

在众多眼病当中,青光眼素有“视力隐形杀手”之称,具有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发病迅速、对视功能损害的风险大且不可逆转、可遗传等特点。

为推动青光眼等眼底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制定诊疗规范,完善慢性眼病患者管理模式,在相关部门指导下,孙兴怀和邹海东作为牵头专家,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发起了《青光眼综合防治管理白皮书》项目。

孙兴怀认为,在青光眼诊疗技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背景下,青光眼规范化诊疗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做好青光眼综合防治管理,一是要重视患者的眼部整体健康,对于有眼部症状的青光眼患者,进行眼表评估和积极地处理。二是要加强青光眼专科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促进青光眼规范化诊疗发展,带动基层单位青光眼防盲诊治工作。第三要重视青光眼患者的管理,做好资源整合,实现诊疗过程多地区同步协作,扩大青光眼诊疗覆盖面,提高整体防盲防残能力。

“许多青光眼患者确诊时已处在中晚期阶段,出现了不可逆性视功能损伤。因此,亟需研发相关临床康复的新技术或新治疗手段。”孙兴怀说,“青光眼是一种需长期治疗和管理的终身性疾病,但是公众对其知之甚少。除了眼科医生的规范化诊疗,建立慢病管理体系,还需加强青光眼相关知识的科普,提高大众对于青光眼的认知度,从而增强青光眼患者依从性和自信心,降低青光眼致盲率。”

邹海东同样认为青光眼防治需重点从加强早期防控和科普教育、创新诊疗技术手段等方面着手。谈及对《青光眼综合防治管理白皮书》的成果期待,他说:“希望通过广泛地患者定量调研,了解我国青光眼患者诊疗现状、生存质量和治疗负担。通过青光眼患者的社区试点管理干预研究探索青光眼AI人工智能筛查、三级诊疗和慢病管理模式建立的积极意义,为全国青光眼综合防治管理工作提出有益的、可操作的指导方向,为我国青光眼防治工作提供真实数据支撑。”

上一篇: 直播预告:应对新冠如何科学用药?专家解析...

下一篇: “缙情帮”确保救助模式精准多元为困难患者...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