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上海复工复产:如何破解制造型外企“供应链之困”?
时间:2022-04-30 08:14:4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上海战疫录)视点|上海复工复产:如何破解制造型外企“供应链之困”?
中新网上海4月29日电 (记者 李佳佳 张亨伟)“我们大部分的原材料库存可能到5月1日前后就会消耗完毕,如果到那时候还没有原材料进来的话,工厂将不得不面对减产甚至停产的局面”,位于上海闵行的某瑞士化工企业对记者说。
当前,上海在毫不松懈抓好疫情防控攻坚行动的同时,严而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各项工作。一周以来,上海首批666家重点企业已有70%实现了复工复产,产能利用率已得到提高,但是,“脆弱复苏”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依然面临挑战。
打通停产断供卡点
4月16日晚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第一版)》,正式吹响了复工复产的号角。“在此之前,我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了一份名为《第一批重点企业“白名单”》,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我们公司并不在列”,电装(上海)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的张伟(化名)说,按照指引的要求,复工复产的企业要制定疫情防控和闭环管理方案,这意味着复工后员工必须在厂区内吃住,“我们公司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电装(上海)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位于上海嘉定江桥,是日本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日本电装的中国子公司,主要生产汽车自动化流水线设备,虽然不属于汽车零部件目录,却是产业链当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听闻电装(上海)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暂时无法复工,其母公司日本电装位于天津的子公司焦急万分,因为它迫切需要前者为其提供技术支持进行流水线设备的改造,以满足全新零部件的生产制造。“如果我们无法按照之前的生产计划推进,不能为其提供人员和技术支持,那么天津工厂将不得不重新寻找替代公司,这样不仅工期会大幅延长,成本也会面临上涨,衔接不好的话会直接波及产业链其他下游企业”,张伟说,汽车制造产业链长且复杂,环环相扣,复工不是单个零部件企业的事,整个产业链运转不起来,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的复工无济于事。
类似的问题,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也在经历。4月17日、18日,特斯拉8000名员工陆续返厂,19日早晨电池、电机车间恢复生产,多条流水线高效运转起来。与此同步的是,上海市内的许多特斯拉零部件供应商也开始复工,成为特斯拉供应商伙伴中复工复产比例最大的区域。此外,位于浙江省内的特斯拉供应商也在政府指导下积极联动、保证生产,打通物流支持特斯拉整车制造。
但是,在江苏省的特斯拉供应商仍有较多处于停工状态,且运输难度较大。对此,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表示,汽车是一个产业链非常长的行业,特斯拉要复工也就意味着还有很多的供应商也要随之复工,才能够确保生产的稳定和持续的进行。“我们也整理出了100多家我们产业链上的供应商给到了上海经信委以及上海市的各级政府包括周边的江浙以及国务院的联防联控小组。”最新的消息是,工信部、江苏省、苏州市有关部门在积极协调供应链恢复工作。在相关部门支持下,特斯拉已经有多家供应商积极推动复工复产。
疏通通关环节难点
“今天刚刚接到DHL的通知,华东地区大宗商品的海运物流暂停。”接到消息后,某在沪瑞士企业的代表显得很无奈。据他介绍,其公司自上海本轮疫情暴发以来,严格落实全流程闭环管理,“员工在公司打地铺,条件非常艰苦。所幸我们作为上海嘉定区政府对接的保供企业,每天都可以通过外送盒饭的方式缓解生活物资上的紧张局面。”
生产在继续,原材料短缺的风险也在日益逼近。该企业代表告诉记者,由于身处能源行业,公司的原材料大部分依赖进口,运输方式多为海运,“之前直接进口已经暂停,今天又接到物流公司暂停大宗商品运输的通知,可谓雪上加霜”。
位于闵行的某瑞士化工企业面临的也是相同窘境,堵点主要集中在通关环节。作为一家注塑企业,其原材料来源主要分为国内采购和原料进口两部分。“由于疫情原因,海关通关处理能力下降,我们的原材料到达港口后,无法及时完成清关,被滞留了”,这家瑞士企业的工厂负责人向雷(化名)告诉记者,以前货物从到港到清关,就算遇到海关抽检最多一周时间,现在已经等待两到三周了,“期间我们也一直在跟海关交涉,但他们说目前确实没有人手”。
向雷还说,如果是FCL(海运整柜)的话还好办,如果是LCL(海运拼箱)到港后还要存放在海关指定仓库,目前这种监管仓库都处于封闭状态,这就意味着LCL基本上已经暂停。
“目前确实有面临通关放缓、部分原材料和产品进口延迟等问题”,花王(中国) SCM(供应链管理)总经理顾韧坦言。而作为上海近期公布的首批复工复产的重点企业之一,荷兰ASML也希望能够在物流运输和人员返岗等环节得到更多支持,为物资运输提供通行便利。
提货速度减缓也让货代公司苦不堪言。汇利达国际货运(广州)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业务经理梁博(化名)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此前承接的一批海运货物在即将运抵上海外高桥五期码头时,临时接到转停洋山深水港的通知,原因是当地港口人员全员核酸检测,“虽然同样停靠上海,但两地的报关要求、流程均不一样,重新递交材料、再报关清关,无疑会延长进口时间,港口货物周转率变慢,成本就增加了。”
梁博说,上海作为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具有货物集散的作用,但是在疫情的影响下,货物周转率放缓,直接导致港口空箱周转率下降,“这也会给出口带去影响”。
花王上海工厂闭环生产有序进行 花王供图畅通物流通路堵点
找车,大概是目前上海制造型外资企业遇到的最大瓶颈。通行证发放数量有限、物流运力不足、跨省运输防疫措施不一,诸多限制因素的层层叠加,让国内的物流通道陷入“通而不畅”的境地。
“同一车货,相同的目的地,现在的物流价格已经涨到原先的三到四倍,如果厂家着急出货,八、九倍的运费也会有人买单”,向雷跟记者透露,眼下寻找物流车辆堪比碰运气,不仅价格高而且资源少,“一旦找到车辆,如果我们不及时敲定,基本上一个小时之后资源就没有了,可以说现在找车的成功率只有1/10”。
向雷认为,通行证发放数量有限是导致物流运力不足的主要原因。而此前某瑞士驻沪企业的代表则认为,各地防疫政策的加码,也让疫情下供应链的维稳困难重重。“仅以上海到苏州为例,按照严格的防疫规定,当地收货企业需派人接车,货车司机不仅要填写承诺书,在抵达当地高速公路出口时还会被要求再次进行核酸检测,待阴性结果出来后才能放行”,该企业代表说,这就意味着同样的路程要比过去多耗费2天时间,“防疫措施加码导致很多货车司机不愿意承接跨省运输任务,而别的省份想要自行到上海提货,往往也承担不起回程后隔离14天的防疫要求。”
物流之困也是横亘在货运行业的一道坎。“举例来说,高速公路是通畅的,但是一旦下了高速情况就不同了。同样是货到无锡,到无锡市区和到无锡下属的宜兴,防疫政策和要求就不太一样,运输成本、政策成本叠加,让本来就薄利的货运企业感觉负担大增,积极性被削弱”,梁博说。
当前,在疫情的大考下,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给复苏中的供应链带去重压,从而导致履约困难、影响用户体验。为此,从中央到上海地方,直至口岸及相关企业都在想方设法,不论是政府的解困之策,还是企业的纾困之举,都在很大程度上释放出保障全球供应链安全稳定的信号。
多方合力破解“供应链之困”
外资企业普遍反映的物流问题近日收到回音。4月22日,上海市副市长张为表示,要遵循“循序渐进、链式推动”的基本原则推进复工复产,并通过产业链复工复产打通重要生产物资的运转通道。“推广使用国家统一制式通行证,并在兄弟省市支持下,推动建设长三角一系列重要物资中转站,通过换司机、甩挂等方式实现无接触式的货物运输,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物资紧张问题。”
在国家联防联控机制的大力推动下,经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全力协同,长三角重要物资应急保供中转站(浙江-上海)也于近日正式投运。首批中转站共6个,苏浙沪各2个,目前已建成4个。长三角重要物资应急保供中转站全程落实闭环管理与“无接触”交货,通过货物中转接驳的方式消除疫情传播风险、保障物资运输畅通。
4月26日,中国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舒驰披露,相比4月初,当前全国干线公路大动脉基本打通,运力运量指标持续向好,上海等重点地区物流保通保畅逐步好转,过度防控问题整改取得初步成效,重点物资运输保障持续加强,全国物流不通畅的问题逐步改善。26日晚,上海商务委也发布了《关于市商务委外贸领域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受理范围的通知》,提出上海市已启动外贸企业《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申办工作,受理的企业类型中就包括保障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完整的重要物资进出口企业。
4月28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称,针对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具体操作性问题,商务部正会同重点外资项目工作专班相关成员单位和上海市有关方面,加大协调推动力度,全力保障企业复工复产。
在上海的空港和海港,“提速”也在进行。为了降低疫情对陆上运输及客户换单、提箱等方面的影响,上港集团联合各大船公司、各省市港口提升集装箱“陆改水”、无纸化换单操作等服务能效,促进集装箱运输业务正常运转,助力客户有效保障物流运输效率。目前,“上海港东北亚空箱调运中心——太仓港分中心”空箱调运模式已率先启用,上海港将太仓港视为本港空箱服务延伸区,提供两港空箱一体化服务,全力纾解企业用箱压力。
而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很多货代公司反映,近几日上海空港的提货效率明显加速。上海机场集团通过为报关员、理货员、叉车操作员等制订“作业白名单”,为货主企业制订“提货白名单”,为进港货物开通“绿色通道”和开启“无人陪同”查验模式,为提货车辆发放电子“航空货运防疫通行证”等方式,尽力保障进出港货物抵离浦东机场的正常集散,维护核心关键产业和外贸供应链的稳定。
与此同时,复工复产的企业一方也在积极探索通过“拼团”的方式打通上下游的供应渠道。比如位于上海嘉定安亭镇的上海三立汇众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就以自己上游供应商的工厂作为货物转运点,待集齐其他5家供应商货物后再统一发往上海的模式,缓解物流难题。
多方合力帮助供应链抵御“脆弱的复苏”,也为率先复工复产的在沪制造型外资企业送去了“定心丸”,坚定了他们扎根中国市场的信心。
采访中,霍尼韦尔中国总裁余锋就明确地表示,霍尼韦尔深耕中国市场近90年,疫情不会动摇公司在中国长期发展的信心。新冠疫情发生以来,由衷感受到了中国市场的强大韧性以及中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愿景。“我们看好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花王(中国)的顾韧不讳言“此次疫情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前所未有”,但他说,感谢政府部门正想方设法为企业排忧解难,花王会和其他企业一起积极应对,努力为取得疫情防控的胜利做出贡献。
特斯拉的陶琳也表示:“我们对中国的发展还是充满信心,相信疫情只是一个短暂的测验或者说一次挑战,我们从复工的过程当中也看到了各界应对挑战的能力,相信很快就可以恢复正常。”(完)
【编辑:周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