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氏雕刻葫芦走出“小圈子”踏上“大舞台”

时间:2022-04-20 07:14:3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消费日报讯(实习记者 闫 利)葫芦者,福禄也。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葫芦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经济价值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甘肃雕刻葫芦这一被誉为“中国一绝”的特种工艺更是流传数百年之久。

  6月3日—6日,在将于江苏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兰州阮氏艺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携众多精美的雕刻葫芦亮相,用那些雕刻在葫芦上的点滴故事,讲述历史,畅想未来。

  在阮氏葫芦艺术馆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端庄秀丽的仕女图、可爱俏皮的旅行青蛙、畅通全球的中欧班列、坚守“疫”线的“大白”……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以葫芦为载体,集中呈现在人们眼前。

  雕刻葫芦是兰州人所熟知的民间工艺品,其中阮氏雕刻葫芦在业界较为知名。记者了解到,阮氏雕刻葫芦技艺家传四代,有80多年的历史,每一代人都十分迷恋雕刻葫芦。第一代阮光宇是阮氏雕刻葫芦的创始人;第二代传人阮文辉是甘肃省第一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亚太地区工艺美术大师,他的几枚代表作被国家珍宝馆收藏,使这一传统民间手工艺登上了高雅的艺术殿堂;第三代传人阮琦、阮琳、阮力则是继往开来的一代,三位传承了父亲阮文辉精湛的雕刻技艺,都是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其中阮琳还是兰州雕刻葫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金城文化名人”;第四代阮一舟、阮熙越、阮涤尘作为一批八零后的年轻人,在雕刻葫芦的技法和题材上有大量的创新。

  作为阮氏葫芦艺术第三代传人之一的阮琳,在不断地思考着雕刻葫芦这项老手艺的传承和发扬,面对当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兰州阮氏雕刻葫芦在传承中,不断寻找新的亮点和突破,坚守初心的同时,寻求新的合作。

  交流:

  语言不通却志趣相投

  兰州雕刻葫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间技艺,主要用刀或者针在葫芦表面进行雕刻,然后涂上松墨,令其线条明晰,在葫芦上展示我国传统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随着技艺高超的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发展创新,兰州雕刻葫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具有欣赏收藏价值的艺术品。

  “每一代传人都有着良好的书、画、刻等艺术修养,不仅传承了雕刻葫芦的技艺,更进一步地将甘肃地方特色带到世博会、杭博会等大型艺术展览中,并多次出访日本、俄罗斯、以色列,蒙古等国,把雕刻葫芦推向了世界文化大舞台,让世界各地不同语言的人们感受到了甘肃艺术工作者的精湛技艺和地方特色的文化魅力。”阮琳在谈到阮氏雕刻葫芦每一代传承人时,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你能想象到言语不通的人们如何交流信息,完成物品的交易吗?”阮琳在向记者介绍自己的以色列和俄罗斯文化交流之旅时,言语中时刻透露着兴奋和喜悦。

  “我们作为文化大使来到以色列后,进行了展览交流。当地来参观的人们看到我们带来的葫芦后,特别感兴趣,想要购买。因为我们这边不能出具发票无法售卖,便推脱了。不过,看中葫芦的人一直围着我们的展台转来转去,等到人少后,对方偷偷地过来,问葫芦大概多少钱。因为我们语言上基本无法沟通,只能用计算机来换算。换算完后,他们把葫芦拿到手里,直接把钱往展台上面一放就走了,不要发票,连包装也不要。这种情况我碰到过两三次,那会儿我们也不好意思,跟领导汇报后,领导说‘不要紧,因为是他们自己自动放弃发票的,那就可以。’”阮琳笑着说。

  同样,在言语不通的俄罗斯,阮琳也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地与有着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交流。“在中俄文化交流中心,有很多爱好者来到我们的展览厅,当时,遇到了会讲中文的人,他们看到我作品艺术集时表示能看得懂,并告诉我说他们是俄罗斯中国画研究会的工作人员,对我创作的葫芦,感到很奇妙。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葫芦也见过,但是,把中国画复制到葫芦上就很神奇。’而且,当时大家进行交流时,如果有些词语他用中文说不出来,就会赶快叫俄方的翻译帮我们进行沟通。”阮琳回忆起当时交流的场景仍意犹未尽。

  作品:

  融汇古今也与时俱进

  现在,阮氏雕刻葫芦作品远销世界各国,作品的内容也从古本临摹发展到与时尚IP结合、与年轻人交流互动。正如阮琳所说:“让老手艺融入新鲜血脉,吸引更多的年轻人。”

  谈起雕刻葫芦“走出去”的作品,阮琳向记者讲述了两代人的不同创作理念。

  “我以前‘走出去’的时候带的是传统十二生肖作品,而现在我带着年轻人提供的星座作品‘走出去’时,发现这类作品更受国外消费者欢迎。”谈到年轻人的创作,阮琳也颇为自豪,“我们阮氏葫芦艺术家族的第四代小年轻们,在学院学习过设计,他们的创作更与时俱进,像旅行青蛙,龙猫的故事,以及根据传统节日、节气来创作的一些作品,都很受人们欢迎。我多以传统思路进行创作,但是他们不一样,他们给我带来了一些新鲜的血液。”阮琳说。

  除了不断探索年轻人喜好,阮琳在创作时还会融入当前的时代主题。她向记者介绍了一款作品——《黄河之滨也很美》。“我将兰州沿线的一些风景融入到了作品中,里面有黄河铁桥、羊皮筏子、莫高窟等元素,最重要的是,在我的作品里出现了中欧班列。”阮琳说,中欧班列在兰州是必经之道,从兰州北站就直接开走了,在创作作品时,还去看了一下中欧班列并将其融入到作品场景中。

  此外,中文、英文、日文、希腊文,这些出现在阮琳作品中的不同语言,也记录着雕刻葫芦在对外传播中的步伐。

  “我记得有一年开会时,领导提倡我们要与世界接轨。那时,我创作了一个有泰戈尔头像的葫芦,头发是拿刀铲出来的,用的是泼墨山水技法,《吉檀迦利》的诗文是分别用中英文刻出来的,使传统的民间技艺更具有现代感,西方人非常喜欢。”阮琳说。

  阮琳之女阮熙越是阮氏葫芦艺术的第四代传人,她所创作的作品就展现出浓浓的“时尚味”。阮熙越在谈到她的作品时说:“我们还是要想用更多的方式让这门手艺能传播得更远,通过文创的开发,让它走进更多老百姓的生活。所以说,我们现在不仅仅只是坚持着传统的雕刻葫芦这一门技艺的展示,而是在此基础之上做了更多年轻人喜欢的一些文创以及开发了葫芦的使用性,比如说葫芦做成的茶叶罐、香囊,以及现在年轻人很喜欢的一些首饰,这就是我们作为年轻的一代人想要把它做得更长远的一种方式,让它更好地发扬光大。”

  未来:

  坚守传承并走出国门

  小葫芦“出圈”,除了技艺的创新与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的鼓励和引导。

  “我们在积极地配合我国‘一带一路’文化宣传,包括我们要去某地进行交流时,都会提前了解一下当地的民俗风情,创造一些符合当地文化的作品。”阮琳坦言,雕刻葫芦的作品局限性比较大,虽然尝试过做一些生活器皿类的作品,但购买的人并不多。想要作为一个大项目真正“走出去”,兰州雕刻葫芦可能还是属于微不足道的那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对于未来的发展,阮琳也有着自己的目标和规划。阮琳表示:“目标就是让我们这个非遗文化传承下去,扩大传承面,不要在我们的手里断了,尽量把技术传授给年轻人,让他们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

  想要传承就离不开宣传。阮琳说:“除了当地政府的宣传,我们也将培训、体验与文旅结合,让全国各地的人,甚至是留学生来体验雕刻葫芦。目前,我们每年都组织一两次留学生体验活动,让他们在学习我国文化的同时,亲自体验,感受我国文化的魅力。”

  在阮琳看来,“作品的创作,不一定非得拴在以前的老路上。”她向记者介绍道,“每年都要有结合当下形势发展的新作品创作出来,从外包装到内容,都是自己设计,要有新变化。现在的阮氏雕刻葫芦已经融入了很多年轻人和新鲜题材,这样发展起来才会走得更远、更好、更稳。”

  事实上,想要做好宣传并不简单,阮琳带着雕刻葫芦作品也走过了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展览会。在谈到参加此次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时,她表示,“想要传承,肯定要先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文化。每次参加活动和展会,都是为了宣传和推荐雕刻葫芦艺术,这次博览会也为我们提供了交流平台,带着作品‘走出去’后,宣传力度大了,接受的人更多了,知名度提高了,销售渠道打开了,雕刻葫芦也就自然而然地传承下去了,我们的队伍也会越来越庞大。”

  “未来的年轻人可能就会有更多的想法,我们一定要‘走出去’,走出国门,走出我们的这个‘小圈子’。”阮琳说。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从《诗经·幽风》中走来的古老作物,正通过雕刻葫芦这一技艺迸发出新的生机。而作为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的甘肃,也从当初的“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积极融入RCEP贸易圈,打造兰州国际班列集结中心、兰州中欧回程班列分拨中心。“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让甘肃兰州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也将让这一枚枚小小的葫芦沿着“丝路”走向世界舞台。


上一篇: 手工钢凹版雕刻技艺在传承中创新

下一篇: 瑞幸咖啡将补发“32元代金券”作为价格错...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