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生物市值跌破3000亿港元 公司称被列入“未经核实名单”影响有限
时间:2022-02-10 08:13:3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2月7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表声明,宣布将33个总部在中国的实体列入“未经核实名单”(Unverified List,简称UVL)。港股上市公司、医药外包龙头企业药明生物的两家子公司,即无锡药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药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被列入。
受此影响,2月8日,药明生物股价一度大跌超30%,并在盘中暂停交易。在停牌前,其股价跌幅近23%,市值跌破3000亿港元,仅剩2624亿港元。医药外包板块多家上市公司股价出现“跟跌”。
当日上午和中午,药明生物分别召开投资者会议和媒体说明会。公司CEO陈智胜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未经核实名单”并不是人所熟知的美国“实体名单”或“黑名单”。此前曾有中国企业进入过“未经核实名单”之后又被撤下的案例。此事对公司的业务或对全球合作伙伴的持续服务没有影响。“这只是个案,不会对整个医药外包行业产生负面影响。国际客户看重的还是企业的服务能力”。
医药外包巨头
被美纳入“未经核实名单”
药明生物是国内生物药外包赛道的龙头企业,总市值一度超过5000亿港元。然而,被美列入“未经核实名单”后,公司市值一举跌破3000亿港元。
遭遇“黑天鹅”事件后,药明生物澄清称,“未经核实名单”主要是基于美国机构无法核实“接受美国出口产品的各方的合法性和可靠性”。该名单并不是大家熟知的“实体名单”或“黑名单”。
在公司召开的媒体电话会议上,药明生物CEO陈智胜介绍称,此次被美纳入“未经核实名单”的产品包括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控制器和中空纤维过滤器。其中,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控制器为固定资产,在厂房建设时需要一次性购买;中空纤维过滤器属于耗材。公司上述两种产品在全球均有不同的供应商。
“目前,无论是无锡厂房还是上海厂房都已建设完毕,所以不需要购买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控制器。”陈智胜一再向投资者和媒体强调。
“在过去十年,药明生物一直获得美国商务部批准进口部分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控制器和中空纤维过滤器。我们严格遵守相关出口法规,从未再出口或转售给任何其他法律实体。美国商务部针对这些产品的合理使用(自用,不得转售)具有一套例行核实程序,但过去两年受疫情影响无法及时完成。”陈智胜表示。
药明生物发布声明称,公司为全球客户提供的服务不会因两家公司被列入“未经核实名单”而受到影响;公司的各项业务均在稳步推进;公司随时准备应对美国商务部的核实检查,同时也在积极采取临时措施,争取在检查前将两家公司从“未经核实名单”上移除。
医药外包行业
面临市值回落压力
近年来,生物医药创新持续不断,新技术、新路径层出不穷,国际医药研发外包需求不断增长,医药外包赛道因此站上风口。疫情的发生,更是令国内医药外包赛道风生水起,行业整体呈现业务收入和利润高速增长的特征。
医药外包企业的营收主要来源于国内外制药巨头的研发支出。
2月7日,药明生物发布2021年业绩预告称,预计公司去年实现利润及归属于公司权益股东的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05%以上及98%以上。1月16日,凯莱英发布业绩预告称,预计去年收入45.05亿元至46.62亿元,同比增幅区间为43%至48%。其中,公司去年第四季度实现收入16.75亿元至17.3亿元,同比增幅区间为57%至62%;剔除汇率影响,公司去年全年及第四季度分别同比增长52%至57%、62%至67%。
不过,靓丽的业绩难以掩盖市场的担忧,产业链上下游以及政策层面的任何风吹草动都牵动着医药外包行业的敏感神经。
2021年7月份,国家药监局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旨在遏制微创新、伪创新。通知发布后,扮演医药创新“卖水人”角色的医药外包服务板块股价出现大幅波动。
2021年末,美国商务部宣布,计划把额外几十个中国公司加入实体清单,包括一些生物科技公司。自此,多家医药外包龙头企业开启深度回调模式。自2021年12月份以来,截至2022年2月7日收盘,港股上市公司中的昭衍新药、泰格医药、凯莱英、康龙化成整体跌幅超20%。如果把统计区间拉长,上述公司的股价回撤幅度将更大。
医药战略专家史立臣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被美纳入“未经核实名单”会对一些以海外业务为主的医药外包企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被纳入‘未经证实名单’,确实会引发投资者担忧。但国家不断鼓励医药创新,医药外包行业向中国转移的迹象较为明显,一时的挫折不会改变行业发展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