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A]豆瓣9.4分,零差评,华语电视剧“天花板”
时间:2021-08-19 02:24:4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罗曼·罗兰曾说:“善与恶在川流中是混杂的。但是,每个人都在他的生活过程中改造自己的血液。”何为善恶?针对此议题,人类早已争论几个世纪,仍未找到标准答案。
文学作品喜欢挖掘探讨人性之善恶,影视作品同样如此。近期,一部由台湾公视和HBO合作推出的影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以下简称《与恶》)引发收视热潮。
作为宝岛台湾唯一非商业无线电台,台湾公视近年来屡推影视佳作——从《一把青》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再到今天要说的《与恶》,这些影视剧均以扎实剧本和精良制作博得观众一致好评。台剧也一改昔日受众印象里根深蒂固的“傻白甜”爱情泡沫剧路线,开始朝向对“人与社会”的深层次内核构建发展。
《与恶》剧本由获金钟奖戏剧节目编剧奖项的吕蒔媛倾力打造,贾静雯、吴慷仁、温升豪、林哲熹等实力影星联袂出演。凭借出色剧情和精湛演技,该剧一经播出立即引起广泛关注,一夜之间占据榜首,豆瓣电影评分高达9.5分。
豆瓣9.5分
剧情围绕一起轰动全台的“无差别杀人事件”展开。
与以往犯罪题材类影视作品不同的是,《与恶》并未在杀人事件的细节上过多着墨,而是选择一笔带过,将重点核心放在事件之后的被害者家庭、加害者家庭、辩护律师家庭以及社会媒体舆论的人伦情感和矛盾冲突之中。
李晓明电影院枪击事件
所谓“无差别杀人”,是指犯罪嫌疑人随机选择作案目标,对没有仇恨的被害人进行杀害。这个词汇最早出现在日本,心理学家认为此类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多为年轻群体,大多性格孤僻,与人缺乏沟通,存在心理缺陷。
《与恶》中,犯罪嫌疑人是一个名为李晓明的学生,在电影院随机枪杀9人,并造成21人受伤。最高法院对李晓明一审宣判死刑,二审维持原判。
案发现场
所谓“善恶终有报”——凶手绳之以法,正义得到伸张,法律也捍卫了它的尊严……经历过血雨腥风的惨剧之后,这一结果或许会对罹难者表以慰藉。然而一场灾难的终结,意味着另一场灾难的开始——受害者家属日复一日承受着深入骨髓的丧亲之痛,加害者家属则面临着巨大的良心谴责和无处不在的社会舆论。
一场人性善恶的博弈,就此展开。
受害者家属其一的宋乔安(贾静雯 饰)在“品味新闻”频道担任主管,事业有成,儿女双全。但随着儿子在枪击事件的离世,原本幸福的四口之家一去不返。
承受过痛失亲人的打击之后,宋乔安像变了一个人——在工作中对下属态度严厉,一派“霸道女总裁”作风;在生活中与同为新闻媒体人的丈夫刘昭国(温升豪 饰)处处争执、针锋相对,徘徊在离婚边缘。
因无法走出丧子之痛,她彻夜饮酒,用工作麻痹自己,与女儿的关系跌入谷底。之前幸福美满的家庭,岌岌可危。
宋乔安一家
另一方面,加害者身份的李晓明家人同样生活在撕心裂肺的痛苦之中。
像刻在面部的刺青一样,“杀人魔家属”的标签与李晓明家人如影随形,成为他们一辈子难以抹拭的污点。
不仅要承受遇害者家属的谩骂殴打,还要面对媒体舆论的口诛笔伐。李晓明家人犹如过街老鼠,在千夫所指的夹缝之下苟且生存,避开一切光明。
李晓明父亲通过媒体向受害家庭下跪
走投无路之下,他们变卖掉维持生计的李家面馆,偷偷搬到老家居住,终日在口罩的掩饰下卑微过活。
因不忍女儿李晓文在这暗无天日的生活里消沉下去,李妈妈给她改名李大芝(陈妤 饰),责令她隐瞒身份,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
“家里要死,死三个人就好了,不能连你也葬在这里”。李妈妈声泪俱下向女儿说道,充满无奈却又无力转圜。
没有选择余地的生活
处在这起无差别杀人事件的风口浪尖上,任何与此有关联的人都会受到公众强烈谴责,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帮李晓明辩护的法扶律师王赦(吴慷仁 饰)。
杀人偿命,罪不可赦。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正义的必然结果。面对如此穷凶极恶的杀人犯李晓明,王赦为其辩护的举动引来公众和媒体井喷式的谩骂指责。
但在王赦看来,任何人都有人权,即便是犯罪嫌疑人也应受到司法保障。杀了他只能暂且平息众怒,但不从中究其根源分析结果,这一类恶性事件还会接连发生。
但并非所有人都如此看待,在王赦为李晓明辩护的法庭之外,遭到家属泼粪袭击。
法扶律师王赦被泼粪
受害人家属、加害人家属、法扶律师、公众媒体、社会舆论……这些处于立场夹角的的个体、群体混杂对立在一起,犹如一颗元素失调的炸弹,危险又不稳定,随时面临爆炸风险。
有人的地方,就有舆论。有人有互联网的地方,就有网络暴力——在以键盘代替语言的信息输出方式中,任何人都能以任何立场对任何事进行观点阐述,甚至是无端谩骂、诅咒诋毁。
网络暴力无处不在
凭借在校期间掌握的优秀专业基础,李晓文在李大芝身份的掩饰下获得一份媒体编辑工作。然而命运就是这么捉弄人——李大芝工作的新闻媒体,正是受害人家属宋乔安所在单位。只不过,她们都还暂未得知对方身份。
同样是在新身份的掩护下,李大芝遇到了心地善良的房东应思悦(曾沛慈 饰)。她经营着一家奶茶店,以乐观心态面对生活中接踵而至的家庭变故——先是具有导演才华的弟弟患上精神分裂症,再是父亲心脏病发作住院,同时还要面临感情取舍的困扰。
弟弟犯病
但在得知李大芝真实身份后,应思悦并未驱逐歧视,而是以一颗宽容乐观的心接纳她、保护她。
同一屋檐下,两人互相扶持,共同走过这段曲折的人生道路。
应思悦与患病弟弟
在《与恶》的故事里,每个人都生活在李晓明事件的余波之下,兀自面对生命中的艰辛困苦。少数人走出了阴影,而绝大多数仍在这无垠黑暗中迷失怅惘。
枪击事件的主线之下,穿插着各类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支剧情。镜头之下,我们跟随新闻媒体从业者视角追随事态进展,了解背后故事的细枝末节。但媒体所谓的“真相”,是否货真价实?滤镜之下,我们能否看到真实景象?
生活刚刚步入正轨的李大芝再次迎来当头棒喝——哥哥李晓明被提前执行枪决,她的真实身份也暴露。得知真相的宋乔安愤恨之余,差遣下属跟随偷拍李大芝和家人动态。
李晓明父母在老家的隐居地被曝光,经历过短暂的平静之后,铺天盖地的报道和骚扰再次扰乱他们生活。
恼羞成怒的李大芝来到办公室,和顶头上司宋乔安爆发激烈冲突。在这场受害者与加害者家属的矛盾对峙中,丧子之痛与丧失尊严的生活,皆为剜骨刺心之痛。这场人伦悲剧里,他们均为受害者,只不过所受之伤不同罢了。
宋乔安怒喝李大芝
李大芝从品味新闻工作组离职后,被房东应思悦安排到自家冷饮店打工,顺便协助照顾精神分裂日益严重的弟弟。两人相依为命,在各自艰难的生活中结伴同行。
一次偶然,李大芝在冷饮店遇到学生时代倾慕的学长。本以为在困境之中意外收获爱情的她,却不想自己竟沦为他人鱼俎。媒体工作的学长利用李大芝信任,携记者赶赴冷饮店采访,对其大肆曝光。受害者家属也闻讯赶来,对李大芝怒言相向,丢鸡蛋泄愤。
李大芝被死者家属丢鸡蛋
另一方面,律师王赦除了要面对社会舆论的压力,还要承受妻子担忧和岳父埋怨。
为犯罪嫌疑人辩护,让王赦和他家人都处于被恶意报复的危机中。家人和工作,两者难以兼顾。王赦就像一根蜡烛,两头燃烧,奔波折返,徒劳疲惫。
难以被家人理解的王赦
李晓明被提前处决的消息令他大受打击,那一刻,所有的信仰坚持和为自我理念付出的血泪,都在瞬间土崩瓦解。
“就算真正该死的人吧,他也应该跟我们有一样的人权,这是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这是他的初衷,也是备受争议打击的原由。
“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有标准答案吗?”他心存质疑。
好人坏人,有标准答案吗?
王赦这一角色设定争议颇大,在部分观众看来,对“绝对正义”近乎偏执的追求,反而令他失去了人物真实感与人格饱和度。也有人持相反意见,为王赦义无反顾追寻信念理想的完美主义精神所感染。
一千个人心中,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自有它的道理。
总之,在王赦对李晓明父母的精神疏导与帮助中,观众看到的是一位有温度有烟火气的暖心法扶律师,或许这才是吕蒔媛编剧愿意让我们看到的本质。
人活着,生活终归要继续。纵使前路荆棘密布、万般险阻,也不能画地为牢、止步于眼前的泥沼困境。
李晓明父母在儿子被枪决之后,痛定思痛,决定不再躲藏在暗处苟且营生。他们通过媒体向受害者家属诚挚致歉,并在王赦牵头的双方家属沟通会中直面受害者家人。
至于谅解,他们不敢奢求,惟以这种方式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歉意,消减日夜荼毒他们良知的负罪感。
李晓明一家祈求谅解
宋乔安和丈夫通过情感咨商师协助,从抗拒到配合,站在对方立场,重新审视自身问题,原本支离破碎的感情逐步得到缝合。
在丈夫的引导下,她渐渐从丧子阴影中走出,一家人冷冰冰的感情再次有了温度。
宋乔安和丈夫感情回暖
历经一路艰辛,李大芝的生活总算有了起色。在应思悦的鼓励和影响之下,她始终未对生活失去信心。通过努力,李大芝被一家权威媒体录用。
王赦经历过失败挫折和思想斗争之后,在妻子鼓励下重燃希望,整装待发,再次走上法扶律师的漫漫长路,力图以自身能量捍卫弱势者权益。
王赦重走法扶之路
应思悦的生活也有了起色,弟弟病情减轻出院回家,凭借出色的艺术天赋开始进行绘画创作,大受好评。父亲心脏病痊愈,饱受病痛折磨的一家人暂时恢复平静,得以团聚。
《与恶》中的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着一段艰辛而绝望的生活。好在最后,他们都从心魔中走出雾霭阴霾,重启希望。人生至暗时刻,唯有努力生存。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在《禁闭》中写道:他人即地狱。这句话形象描述了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
在每个人都存在矛盾冲突的《与恶》故事里,我们该如何定义“恶”?
李晓明滥杀无辜,显然是不赦之恶。而媒体舆论对其家属无休止的人格戕害,是不是也是一种恶?
王赦为犯罪嫌疑人辩护,在多数人看来,这也是一种间接存在的恶。但陌生人对他无辜家人带来的谩骂诋毁和威胁恐吓,是不是也是一种恶?
国中生在校伤人是恶无疑,但无良媒体为了蹭热点博眼球,在未了解伤人者被同学长期霸凌的情形下乱贴标签,最终导致加害者母亲携其投海自尽的惨剧,是不是也是一种恶?
何为善恶?潜移默化中,我们早就将“善”与“恶”作为两个对立的极端来看待。
殊不知,在错综复杂的人性中,这种对立是模糊的,亦是相互制约、甚至是难以独立存在的。
出处:头条号 @影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