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 初心如磐 奋进新征程

时间:2021-06-04 07:01:04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开栏的话: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报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共同推出“迎建党百年 讲轻工故事”主题宣传活动——聚焦百年党史中发生在轻工各行业的重大事件、重大成就和典型人物、动人故事。主题宣传活动,将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轻工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扬帆奋进、日新月异的峥嵘岁月,追寻“轻工脊梁”在中华大地上留下的光辉足迹,传承红色基因,庚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再建新功。

  作为经济实用的绿色交通代步工具、健身休闲及竞技工具,自行车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产品遍及世界各国,市场广阔。自行车虽然诞生于欧洲,却于20世纪在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发展。尽管中国自行车生产最早出现于1926年,但极为弱小,产品严格来讲都是拼装的外国货。直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自行车工业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起步。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自行车行业在党的领导下,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跨越,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历了抗击国际金融危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挑战,经历了调整振兴、转型升级、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变革。中国自行车行业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成就了世界自行车生产大国、出口大国、消费大国地位。

1622684947224771.jpg

  建党百年来行业发展成就

  ——综合实力日益增强。2020年全行业总产量11653.6万辆,建党百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70余年来,翻了13番,年均增长13%。规模以上自行车企业年产值也从不足亿元增长到638亿元;累计出口超12亿辆,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额增长315倍。与此同时,行业规模化、品牌化水平提升迅猛。截至目前,已有801家规模以上企业,5个“中国名牌”、28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小巨人”、6个“轻工优势品牌”、数十个省地市名牌和省级著名商标。

  ——行业科研成果迭出。重点骨干企业普遍建立了产学研用创新团队,逐步形成行业科技创新平台。截至2020年,已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省级85个,市级31个。早在2013年,全行业专利申请总量已超6万件,此后更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共有近百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及行业科学技术奖,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产品体系不断优化。随着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交通出行产品的消费需求也不断升级。依托自行车雄厚产业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20世纪70年代,行业便启动了“自行车升级版”——电动自行车的研制探索,并于1985年诞生了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电动自行车。至此,作为中国鲜有的百分百原创产业,沿着“研制—完善—创新”轨迹,电动自行车仅用了20余年时间就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零星使用到大范围普及,并创下继自行车之后的又一个“世界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

  ——标准体系不断完善。行业现行标准70项,其中,国家标准19项,行业标准51项,团体标准28项。现有检测机构4家,为市场监管部门、生产企业、第三方机构、消费者提供检测服务。行业标准化工作管理机制更加完善,机构运转更加有效,标准的预研、规划、起草、审查、报批、宣贯、复审不断加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的筹建、管理、换届更加规范。同时,标准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积极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相关工作,国际标准化注册专家12人次,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0项。

  ——产业布局持续优化。自2010年,培育出行业首个特色区域以来,截至2020年,共培育了8个整车和零部件特色区域,不仅覆盖了行业七大主产区的五个省市,更实现了其中半数为国家级。长三角、珠三角和津冀鲁三足鼎立的产业大格局至此明朗。三大板块的产品生产占到全国总量的95%以上,产值占到行业总产值的96%以上,极大推动了行业集中度的提高。

  ——人才梯队逐步形成。实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致力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才。组建行业青年企业家联盟,引导二代企业家有效承接,推动二次创业。发挥培训中心、专业院校等多元作用,开展培训交流和技能鉴定,提高关键岗位持证上岗人员比例。连续举办行业技能大赛,带动练兵20万人,共35人获国家级和省部级荣誉称号。通过开展“行业榜样系列”推荐学习活动,以及参与全国轻工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工作等,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不断将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推上新台阶。

  ——绿色发展成效明显。自“十五”后,行业逐步转变发展方式,高度重视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循环经济为理念,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大力探索绿色发展模式。逐年加大环保设施改造投入,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排放质量为目标,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从生产源头消减污染,初步走出一条生态、低碳、循环、高效的发展新路。

  ——新增长动能加快形成。特别是“十三五”期间,互联网与行业加速交融,新业态发展迅猛,传统制造企业活力增强。电子商务几乎覆盖全行业,交易额连年保持平稳增长,部分十强企业近年来同比增长高达两位数。跨界融合成新趋势,自2016年四季度起,结合了大数据、云平台和物联网技术的共享单车、快递外卖和集中充换电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使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的社会关注大幅提高,在促进产能释放的同时,较大地提高了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人口比例和使用率。

  ——开放合作前所未有。1978年,国家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行业也因此成为最早迈向国际化、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中国制造”之一。1979年,中国自行车产量就突破1000万辆,跃居世界第一。1998年,中国成为全球自行车出口第一大国。随着产业实力的增强,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国际市场覆盖面不断扩大,全球竞争力有了长足提高。如今,中国是世界自行车主要生产、出口基地,全球60%以上的自行车国际贸易量来自中国。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深化产业国际交流合作,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连续举办海峡两岸产业发展研讨会、发起组建亚洲自行车产业联盟,加强亚洲自行车产业合作;利用国际专业展会和商贸活动,拓展与欧盟、美国、南美等国同业交往。目前行业已与数十家国际行业组织和机构建立友好往来。

  ——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行业组织、机构及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特别是在突发重大灾害和公共危机事件时,积极捐赠、贡献力量。在去年抗击新冠疫情中,全行业捐款捐物超4000万元,树立了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坚守初心担当使命,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主动作为,发挥行业特点与优势,多措并举助力脱贫攻坚,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2018年,行业助力河北平乡县退出贫困县序列。粗略统计,行业共吸纳千余名贫困人员和少数民族同胞就业;累计向贫困地区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超亿元。

1622684947295974.jpg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就已是当仁不让的自行车大国。(摘自王文澜《流动的长城》)

  建党百年来行业发展回顾

  中国自行车工业早在上世纪20年代便萌芽,但真正形成气候、跨越性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在70余年时间里,中国自行车从小到大、电动自行车从无到有,至今双双多年稳居生产、销售“世界第一”宝座,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自行车大国,并正向自行车强国迈进。回溯行业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中国自行车工业的起步或者萌芽阶段,从20世纪20年代—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1936年、1938年、1940年分别在沈阳、天津、上海开设的名为昌和制作所的3个自行车厂,亦是后来沈阳自行车厂、天津自行车厂、上海自行车厂的前身。它们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自行车工业开始形成。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自行车生产多以手工和半机械化操作为主,生产计划、销售渠道和价格等均由各企业自行确定,但由于管理不善,工艺技术落后,产量很低,1949 年全国自行车产量还不到1.6万辆,品种也只有28英寸和26英寸普通车两个品种,质量也较差。

  二是中国自行车工业基础的确立阶段,为1949年—1957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才有了真正的自行车工业。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国自行车工业得到了不断的发展。这一阶段又可细分为两个时期:1949年—1952年的工业恢复时期和1953年—1957年的初级发展时期。知名的“飞鸽”和“永久”品牌就诞生于第一时期。而自行车明确由机械行业划归轻工系统管理,并开始实行长达近30年的自行车凭票购买制度,则始于第二时期。

  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诞生于这一阶段。而以全新面貌扬帆起航的中国自行车工业,不仅在生产、技术、管理等各方面有了令人刮目相看的飞速进步,还交出了一份振奋人心的漂亮成绩单:1957年,全国自行车产量达到80.6万辆,为1949年的50倍。也是这一时期,我国自行车开始出口,至1957年,共出口自行车1.8万辆。

  三是中国自行车工业调整发展阶段,从1958年—1978年。这20年,为行业调整发展时期。此阶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在我国开始进入普及阶段,从而对自行车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1959年1月,行业另一著名品牌“凤凰”诞生。

  这一时期行业虽面临较为复杂的外部环境,但也是我国自行车工业生产技术获得全面高速发展的时期。行业人员大力革新技术设备,成功采用了中接头超高液压成型、井式气体渗碳炉等新技术,同时还制造成功了机动脚踏两用车(助力自行车)等新产品。为加强行业信息交流,1971年在上海成立了全国自行车工业科技情报站,同年开始出版和发行《自行车科技》。

  四是中国自行车工业跨越发展阶段,为1978年至今。这一阶段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行业在改革开放中阔步前进。中央“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既指明了中国的建设前景,又指明了我们行业发展的方向。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推动了中国自行车工业的全新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带来了行业天翻地覆的变化。细分起来,这一阶段又分为三个时期:

  (1)1979—1991年,市场化起步期。自80年代起,自行车企业开始了三个转变:一是从面对国内市场封闭型经济向国内外市场自主经营的开放型经济转变;二是从以发展产量为主向以发展品种、提高质量为主的转变;三是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向社会主义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管理模式转变。

  第一个转变,直接带来了在更为开放的东部沿海地区,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开始崛起,显示了经济的活力。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1985年1月,中国自行车行业第一家合资企业——深圳中华自行车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为彼时标志性事件。

  第二个转变,让产品质量和品牌逐渐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这一共识下,自行车整车和零部件的品种、档次提高很快,制管、热处理、焊接、油漆和电镀等关键工艺基本实现了自动化,金属切割和冲压加工以及链条、辐条等生产也基本上采用了高效的自动或半自动设备。随后在国务院“满足市场需求、扩大名牌产品生产”等措施的推动下,行业名牌产品产量进一步提高,同时涌现出金狮、五羊、红旗、飞鱼、春花等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1979年至1990年,21家整车企业和62家零部件企业产品相继获得国家质量银奖和部优产品称号。

  第三个转变,则加速了行业管理体制的重要变革——恰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中国自行车协会,这是我国自行车工业近50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成立行业组织。

  1986年1月,国务院成立机电产品出口办公室,拉开了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大幕。在扩大企业外贸自主权、“以出口创汇为突破口,全面振兴轻工业”等利好政策的推动下,自行车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出口积极性不断提高,行业一大批企业被批准为“国家外贸出口基地”和“扩大外贸自主权企业”,出口实现快速增长,极大促进了行业经济增长。

  资料显示,到了1986年,仅前十一个月全国自行车产量就达3229万辆,相当于平均一秒钟就有一辆新自行车出厂。四年后,中国自行车保有量突破3亿辆,世界排名第一。彼时,平均每百户人家拥有自行车197辆。上下班期间,自行车汇聚成的“洪流”,震惊世界之余,也让中国赢得了“自行车王国”的美誉。

1622685093429687.png

  (2)1992—2012年,高速发展期。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入新阶段。在大环境的推动下,我国自行车工业的发展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更加广泛,促进了区域特色经济及专业化市场的发展。21世纪初期,中国自行车产业已初步形成了天津、江浙沪、广东三大主要产区的态势,其整车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95%以上。利用外资的形式也更加多样,输出技术设备和投资兴办经济实体并重,外资尤其是港台企业的数量、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形成与国内企业同台竞争的局面。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从以公有制为主向多种所有制转变。通过资产重组、转换机制、减轻负担、减员增效,一批技术水平较高、实力较强的企业在改革中涌现出来。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了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自行车行业也由此进入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时期。行业快速与世界接轨,与国际同业在商贸、技术、标准及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往来与交流进一步增强,外向型特征越发明显。

  数据显示,到2010年,已有16家企业自行车整车产量超过100万辆,25家企业整车出口量超过50万辆。出口创汇连年创新高,几乎占据了中低档自行车和零部件的国际市场,且呈现向高附加值产品方向发展的趋势。

1622685093677833.png

  (3)2013—2020年,步入高质量发展期。此一时期,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国际竞争更趋激烈;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形势错综复杂。支撑行业发展的要素条件也发生很大变化,深层次矛盾凸显,行业同全国经济一样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到了爬坡过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期。但同时,经过多年快速发展,行业基础较好,韧性强、潜力足,今后一个时期保持小幅增长有基础也有条件。近年来,行业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为根本目的,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502.7亿元,实现利润61.2亿元,出口额78.82亿美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40.7%、11.5%和38.8%。

1622685093980577.png

  建党百年来行业发展主要经验

  建党百年来,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总结基本经验和体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党的领导是行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对行业的发展都予以很高关注和重视。从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当年视察知名企业,到将老字号自行车作为国礼赠送各国政要,再到近年李克强总理点赞自行车与互联网的融合;从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到20世纪80年代集中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扩大开放和发展沿海“三来一补”合资合作等政策;从扩大“家电下乡”产品范围,到调整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出口退税率,再到将“建设自行车道等慢行网络,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明确列入中央文件和国家规划等等,这些都是党和国家支持行业发展最生动、最直接的例证。

  回顾建党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70余年来的发展,我们深刻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70余年来,全行业各地各级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崇尚实干、开拓进取,带领几代人艰苦创业、不断探索,行业才有了今天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进入新时代,行业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夺取新的胜利。

  二、改革开放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坚持改革开放,是打破思维局限、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一招。百年来特别是70多年来,中国自行车从“机械修配”向“产销世界第一”转变,从“统一规划、凭票供应”向“模式多样、开放前沿”转变,靠的就是改革,靠的就是开放。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行车行业加快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组织模式,遵循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的原则,提高零部件专业化程度。企业间通过重组,许多零部件生产从整车厂分离出去,成为零部件专业生产厂,进行批量规模生产,降低了成本。整车厂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集中力量经营成品车,加快新品开发和培育品牌,或生产车架等主要部件。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形成规模效益,使自行车产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大,产量高速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市场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供不应求的状况,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积极扩大出口。自行车市场由卖方转为买方,为我国成为全球自行车主要生产、消费、出口大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外开放不仅给企业注入了巨大的活力,而且为企业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创造了条件。通过引进、吸收、改造、创新,行业产品的数量、质量,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科技水平、管理机制和营销服务体系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产业的整体素质也大幅提高,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进入新时代,行业要在未来发展中抢占先机,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闯敢试,以更坚定的决心破除观念桎梏,以更开阔的视野寻求发展机遇,以更积极的姿态深化交流合作,不断增添发展活力。

  三、科技创新是行业发展的关键支撑

  创新驱动是保持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70多年来,自行车行业坚持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加快了产业整体水平提升、结构优化;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多出成果,培育和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依托国家计划和项目工程,大力推进关键共性技术自主化取得突破;坚持增强行业的人才积累、技术积累和市场积累,夯实了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自行车的质量明显提高,特别是随着一些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和突破,行业产品质量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今,行业产品的技术来源中,国内占比从20世纪80年代的60%,上升到目前的90%。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1.73%,相当可观。创新已成为促进行业产业形态向中高端迈进,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满足多样性、多层次消费需求重要的支撑。

  四、绿色属性是行业发展的最大优势

  如今,资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在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绿色发展成为国际大趋势,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全球共识;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增长、抢占未来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十九大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求“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随后又将“生态文明”写入了《宪法》。

  自行车电动自行车与生俱来的绿色基因,注定了行业会在这一潮流中脱颖而出,不仅成为绿色经济和绿色消费的典型代表,还通过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新材料、新工艺,重新进入人们视线并化为时尚、健康生活的象征。2003年,电动自行车在城市“禁摩”和非典疫情双重因素的推动下快速发展,产销量同比增长均翻番;2010年,自行车成为金融危机后较快恢复的行业之一,当年产销量重返8000万辆高峰;2016年,共享单车的出现掀起了一股自行车制造高潮;2020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制造业普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迅速实现V字反弹,全年产量实现两位数增长。

  “有智不如乘势”。新时期,我们更要乘势而上,发挥优势干出特色。更要坚信美丽中国的绿水青山、向往和平的大千世界不可没有自行车。更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思考谋划绿色发展,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行业组织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推手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自行车行业是轻工业最早实施市场化改革的行业之一,管理机构也随之进行了多次改革。1985年6月,中国自行车协会成立大会在河南洛阳召开,标志着行业管理体制实现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部门管理向行业自身管理的转变。

  中国自行车协会是全国性、综合性组织,诞生后即成为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承担了政府委托的部分行业服务职能。35年来的实践证明,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大胆尝试是成功的。自成立以来,协会在推动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参与制定产业政策、开展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搭建创新平台、推进行业科技进步、培育自主品牌、参与制定标准、培育产业集群、发展会展经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作用。特别是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组织应对国际经贸摩擦或纠纷,更是显著体现了协会在维护行业利益中的独特作用。

  新征程 新作为 新跨越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且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综观发展大势和行业发展态势,把握历史方位和业界定位,我们已站在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但矛盾和问题亦不容回避。一是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大与强的不平衡、量与质的不平衡、质与价的不平衡问题较突出;二是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产能规模与结构不平衡,高端不足、低端过剩;“走出去”步伐与国际化竞争力发展不平衡,在人才、经验、品牌建设和适应能力上亟待加强;区域协同与发展不平衡,需要加快区域之间、上下游之间的融合发展等;三是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明显。科技开发与投入不充分;两化融合、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充分;服务型制造与商业模式创新不充分;融合发展不充分;行业文化建设和工匠精神培育不充分,整体推进有待深入。

  面对内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变化,行业结合实际组织制定了行业“十四五”发展系列指导意见,涵盖总体及技术进步、品牌标准、人才、“走出去”四个专项。通过落实系列指导意见,全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促进行业加速向制造强国迈进。

  提高站位,深化认识

  筑牢行业发展思想根基

  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更好引领行业发展。切实加强党对行业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政治站位,树牢新发展理念,树立国际化视野。增强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增强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产业报国的家国情怀。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深入学习,统一思想认识,正确研判形势,把握发展方向。团结引导行业全体确保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得到贯彻落实。

  加速转型升级

  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等法律法规和标准,推动过剩和落后产能退出。深入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持续推进自主创新,重点针对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等薄弱环节,集中攻关取得突破。全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强化行业综合制造能力优势,保持制造体系完整性。聚焦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断点堵点,着力推动行业向数字化转型、向服务制造转型、向产业链中高端转型、向国际化转型、向品牌化转型。加快培育新动能,推动互联网租赁、充换电等商业模式创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变。引导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强行业自律、优化市场环境。培育一批特色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支持“专精特新”型中小微企业发展。落实行业“十四五”系列指导意见,统筹推进品牌建设和标准化工作,力争打造一批“百年老店”,培育更多“大国工匠”。

  强化科技自立自强

  推动行业创新发展

  坚定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认真实施《中国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行业“十四五”技术进步指导意见》,加快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继续做好各级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和表彰工作,组织开展行业科技成果鉴定、征集重大技术研究课题工作。鼓励企业对标国际科技前沿和同行先进水平,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鼓励优势企业开展联合攻关,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抓手,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瓶颈。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重视创新设计,加快两化融合和基础试验检测与标准化建设,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持续推进行业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创新源头供给,争取到2025年,新增1-3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打造创新人才高地,优化实施各类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一线创新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深入推进两化融合

  推动行业数字化发展

  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产业链信息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坚持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动行业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建设,推动大规模应用机器人,推进工业互联网应用。力争到2025年,建立5-10个智能制造示范车间或工厂。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深化“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产品质量溯源、合同交易防篡改、数字支付等场景,提高行业整体安全性和信用度。加快北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制造、物流仓储、营销售后等环节,不断优化生产方式、创新产品功能。

  着力环境友好

  推动行业绿色发展

  坚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认真贯彻国家绿色发展、绿色制造相关政策,推动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坚持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引导企业推行绿色设计、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积极开展绿色制造示范试点,组织制定节能降耗、绿色制造、资源综合利用团体标准。鼓励企业创建和申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推动重点企业开展能耗效果评价。推广应用绿色制造技术与装备、先进再制造和高效资源化技术与装备。组织开展绿色制造技术交流活动,推动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创新与绿色发展。以清洁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节能技术等绿色科技创新为支撑,加快构建行业绿色制造体系,打造绿色增长新动能。

  优化空间布局

  推动产业集聚、协调发展

  梳理总结行业特色区域多年发展经验,引领新时期发展方向。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结合行业实际,优化产业布局,着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推动新一轮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形成。

  着力推动环渤海地区优化发展。引导依托产业基础深厚、配套体系完备的竞争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大力支持长三角地区特色发展。以无锡、台州两翼助推江浙地区,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电动自行车制造基地和采购中心。

  重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发展。支持紧紧依托区位优势,以广州、深圳、东莞为着力点,充分发挥产业基础优势及辐射带动作用,统筹抓好重大产业项目和资源优化布局,做大做强产业高端经济。

  着力内外联动

  构建行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和服务质量,提升产品信誉度、认可度、竞争力,扩大市场、提质增效。以有效供给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引导企业以消费升级为导向,提升中高端供给水平。重视新品类市场需求,充分挖掘消费潜力。协同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形成行业服务消费等新增长点。鼓励发展个性化、精准化、移动端电子商务服务。

  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健全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展会平台作用,积极发展外贸新业态。优化提升国际交流合作,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探索国际交往新机制、新模式,推动搭建多元合作平台,培育一批境外合作园区。充分利用双边、多边、区域性自由贸易政策红利,大力开拓东盟、日韩等区域市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合作。鼓励重点企业多形式开拓国际市场,形成综合竞争新优势。

  深化协会改革

  坚实行业发展组织保障

  各地各级协会在多年实践中明确了“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而是处在政府与企业之间,以服务为宗旨,履行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引领发展等基本功能”的职能定位。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又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使命、新任务对行业组织自身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不断完善行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功能作用,延长服务链条,提升服务能力。贴近行业需要,创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满意度。继续做好组织协调、综合统筹等各项工作,更好服务于发展。持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进协会工作人才梯队建设,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努力打造一支政府信赖、行业倚重、会员满意、不可或缺的优秀工作队伍。扎实做好党建工作,将党建工作作为自身建设的重中之重,贯穿行业改革发展和协会自身发展全过程。加强廉洁建设,重视风险防控,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百年复兴催人进,砥砺奋斗谱华章。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时,亦是“十四五”开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际。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初心不改、使命不渝,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奋力谱写行业发展新篇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 非制造业稳中向好 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恢...

下一篇: 宏观政策要聚焦“固本培元”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