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A]潜伏美国的克格勃谍王,是如何被猪队友坑死的?
时间:2021-05-02 17:44:4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1962年2月的一天,天阴沉沉的,没有一丝风,叫人感觉非常压抑。
前东德和西德交界处波茨坦市一座铁桥的两端的路上,突然来了许多军警,他们一个个神情严肃、荷枪实弹、戒备森严,如临大敌。
让人感觉到,这里好像有什么大事发生。
这座桥中间有一道醒目的红线,线的两边分属两个不同的世界。
红线西边是联邦德国,即西德;红线东边是民主德国,即东德。
毫不夸张地说,这里是东西方冷战的最前沿。
到了中午九时整,桥两端同时出现一队士兵,快速走向桥中间,列队站好,紧握钢枪。
西德这边的士兵,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宪兵。
东德这边的军人,则是苏联驻东德的特警。
这时,从桥的两端出现两个人;一是个苏联人,一个是美国人。
他们迈着坚定的步伐,缓缓走向桥中间。
跟在他们后面的还有几个人,他们分别的美国和苏联的代表。
在交换办完了相关手续之后,苏联代表和美国代表用英语和俄语喊了声:"交换!";这场神秘的活动宣告结束,桥两端很快恢复平静。
这一幕,是冷战时期,美苏双方交换重要间谍。
苏美经常在这座桥交换间谍,因此这座桥被叫做“间谍之桥”。
这次交换的间谍,身份都不一般,分别是苏联间谍阿贝尔和美国U2侦察机飞行员鲍尔斯。
鲍尔斯侦察机于1960年5月1日清晨,从巴基斯坦白沙瓦的空军基地起飞进入苏联领空侦察,被苏军击落跳伞被俘。
苏联间谍鲁道夫·阿贝尔身份更不一般,他被称为“间谍之王”、“千面特工”。
此人功勋卓著,被树为苏联英雄。
他的被捕,曾经引起苏联高官葛罗米柯的重视,亲自过问。
阿贝尔1903出生在德国,他爸信仰马克思,后他随全家来到了苏联莫斯科。
1924年阿贝尔加入苏联红军,他先任报务员,后来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做翻译工作。
这样的经历看起来很平常,没有什么特别。
但阿贝尔却偏偏被克格勃看上,因为他有过人的天分,语言能力非常强。
他去苏联以前,就已经熟练掌握了英语、德语和俄语等五国语言。
而且此人模仿能力超凡,可以轻而易举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扮演各种不同职业的人。
用了仅仅4年的时间,便在30年代初打入了德军的情报高层位置。
在这里,阿贝尔利用这一间谍的身份,源源不断地为苏军提供情报。
不仅如此,他将德军安插在苏联内部的300多名间谍一网打尽。
正因为如此,阿贝尔才会引起克格勃的注意。
当然,加入克格勃之后,阿贝尔还要接受各种训练。
经过培训之后,阿贝尔被派遣到美国本土蛰伏。
蛰伏是动物为了躲避寒冷进行的本能行为,在冬季到来之后,这些动物找一个地方藏起来,不吃不喝不活动,就像死了一样。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进入冬眠状态。
说到间谍,我们脑海里马上会出现007那样的间谍形象,他们每天都在完成上级交给任务,似乎没有安分的时候。
不过还有一种间谍,他们平时过着正常人的生活,也不和上级联系。
只有当有特别任务的时候,他们才会行动。
这种间谍有个称呼,叫做“睡眠间谍”;阿贝尔就是这样的间谍。
1946年,阿贝尔办了一张美国护照,摇身一变成为美国公民、画家和艺术摄影师安德烈·卡约蒂斯。
他手持护照抵达加拿大,在这里生活了两年,适应了腐朽的资本主义生活。
1948年底,他进入纽约,正式开始蛰伏。
潜伏的时候,阿贝尔不管搜集情报,吃了睡睡了吃,偶尔画画和摄影。
1952年,克格勃给他派去一个助手,此人名叫雷诺·海哈南,曾经在芬兰做过间谍,工作能力出色。
10月份,克格勃把海哈南的发妻留在莫斯科做人质,安排另一个女克格勃当他的“妻子”,“夫妻”一起到了纽约。
22日,海哈南打算跟自己的上司阿贝尔取得联系。
他来到当地一个名为格林的餐厅酒店,趁人不注意,在酒店栏杆上按上了一个不显眼的图钉。
这是刻意为之的,是二人约定的接头暗号。
发现暗号之后,阿贝尔在指定地点留下一封放着硬币的信。
可是海哈南左等右等,却始终没有收到这个硬币和这封信。
接头都接不上,可以说是个不祥预兆。
那枚应该出现的硬币没有出现;一年后却在他不该出现的地方出现了。
1953年6月10日,14岁的报童詹姆斯·鲍扎德在纽约街头卖报。
卖出一份报纸后,收到的一枚硬币没有拿好,失手掉在了地上。
当他弯腰去捡的时候,却发现这个硬币有点反常,竟然从中间裂开了,还从里面滚出来一个小东西。
这个小报童虽然没有受到过阶级斗争教育,但是非常好奇。
而且冷战期间,间谍战打得非常凶,电视里经常播报此类新闻。
总之,鲍扎德把硬币交到了警察局。
纽约警方发现,从硬币里掉出来的,竟然是缩微胶卷。
由于技术原因,里面的内容他们无法得知。
几经辗转,这枚硬币来到联邦调查局纽约布鲁克林分局,放到了罗伯特·兰菲尔的办公桌上。
此人是联邦调查局的功臣,在两年前曾经揪出了向苏联出卖原子弹技术的间谍。
凭直觉,兰菲尔意识到这份胶卷非同小可,它很可能是苏联间谍的联系方式。
于是他建议上司安排人,对此案展开调查。
然而他的意见并没有引起上司足够重视,案子就此搁置下来。
这边阿贝尔和海哈南终于接上头,不过时间已经是1954年8月。
海哈南给阿贝尔的印象不佳,这家伙五短身材,不修边幅,口齿不伶俐,精神状态萎靡不振。
不管怎么说,此人不是一个机警、干练的特工。
阿贝尔对此人的工作能力产生怀疑,甚至认为这位下属在芬兰的工作履历很可能是伪造的。
但是阿贝尔并没有向上级点破,他决定对海哈南再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他安慰自己说,克格勃是全球大名鼎鼎情报组织,怎么会让一个庸才混进去?
令人遗憾的是,海哈南就是饭桶,只会大吃二喝,酒肉穿肠过。
而且这家伙一喝就醉,醉了就家暴,殴打自己的“妻子”。
“妻子”忍无可忍,进行自卫反击。
邻居见状拨打了报警电话,海哈南被带到了警察局。
一个在异国他乡执行秘密任务的间谍,跟一个市井无赖一样,行为一点都不检点,阿贝尔彻底失望了。
不仅如此,阿贝尔发觉海哈南就是个菜鸟,对业务一点也不熟悉,而且也不打算虚心学习。
阿贝尔至此彻底死心,决定让他打道回府回莫斯科去。
几个月后,克格勃总部来电,决定调海哈南回国,并告诉他将“晋升”其为中校。
海哈南虽然浑,但是还不是白痴,他觉着有什么不对劲。
自己在美国什么正事也没有干,还被提拔升官,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
不管怎么说,回国后前途未卜。
越是他没有马上动身,而是磨磨蹭蹭,找借口拖延。
但是总部那里一直催促,就这样耗着也不是个事。
于是在1957年4月下旬,海哈南登上了开往巴黎的“自由”号客轮。
到了法国后,海哈南突然觉得回国没有好果子吃,自己不能明知道是万丈深渊还要往里面跳,他要拯救自己。
于是他一咬牙,一狠心,走进了美国驻法国大使馆。
在这里,他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将自己身份以及自己知道的所有秘密,对大使馆负责安全事务的官员说了出来。
大使馆的官员听了将信将疑,他怎么也无法把眼前这个醉鬼一样的家伙跟克格勃间谍联系起来。
但是人家说的有鼻子有眼的,不像是瞎掰。
于是他决定把海哈南送回美国,交由联邦调查局处理。
在联邦调查局总部,海哈南复述了自己知道的一切,但是调查人员也觉得他不像间谍,觉得这家伙所说不靠谱。
当他说到空心硬币和胶卷的时候,调查人员大心里一惊。
他们联想到了四年前报童发现的那枚硬币,这才对海哈南说的一切深信不疑。
从海哈南口中,调查人员吃惊地得知,一个名叫鲁道夫·阿贝尔的克格勃上校,正潜伏在他们眼皮底下,从事间谍活动。
于是,三名联邦调查局的特工立即奔赴纽约市东28街4号的雷瑟姆大酒店,在839号房将阿贝尔抓获。
对于海哈南的叛变,阿贝尔毫不知情,手头的资料都没有处理,被联邦调查局的全部翻了出来。
其中包括用来联系的密码本、时间表,还有包含重要情报的18卷缩微胶卷,可谓人赃俱获。
对于这条大鱼的落网,联邦调查局喜出望外,他们贪得无厌,还想为策反阿贝尔为美国服务。
所以联邦调查局并没有以间谍罪逮捕他,而是以伪造护照“非法入境”罪名将他将送到移民局受审。
但是阿贝尔立场坚定,任凭美国人软硬兼施,他就是不配合,宁可把牢底坐穿也不叛国。
10月14日,法院开庭审判了阿贝尔间谍案,海哈南出庭作证。
当人们看见这个猥琐证人出现的时候,不禁哑然失笑。觉得应该坐在被告席上的,应该是这个贼眉鼠眼证人;而不是浓眉大眼的阿贝儿。
不管怎么说,阿贝尔犯罪证据确凿,最终还是被判处30年监禁,开始了他漫长的铁窗生涯。
当时他已经54岁,刑满的时候,已经84岁,到时候还会不会活着都很难说。
所以,阿贝尔等于被判处了终身监禁,要老死狱中了。
可是后来发生一件事,改变了他的命运。
1960年美军飞行员弗朗西斯·加里·鲍尔斯驾驶U-2在乌拉尔上空被苏联的防空系统击落。鲍尔斯在接受审讯时供认,对苏联军工设施拍过照。
1960年5月5日,赫鲁晓夫在联合国与美国总统会晤时宣布了这一重磅消息。
赫鲁晓夫向美国总统提出,要用鲍尔斯换回三年前被美国关押的阿贝尔。
美国把自己公民看得比什么重要,何况是为了国家利益而被俘的飞行员?
别说是用间谍,就是用核专家交换,美国人也毫不犹豫。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美苏双方在连接西柏林与波茨坦的格林尼克大桥完成了飞行员和间谍的交换。
回到苏联的阿贝尔,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克格勃领导亲自去机场迎接。
最高苏维埃授予他一枚列宁勋章,以及“苏联英雄”的称号。
但是从此之后,阿贝尔再也不能从事他喜欢的间谍工作。
只能从事间谍培训工作,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1971年,68岁的阿贝尔在莫斯科病逝,他惊险刺激而又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划上句号。
出处:头条号 @小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