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A]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时间:2021-03-29 05:53:1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不知各位发现没有,最近几年里,不少让人备感新奇或惊喜的恐怖片接连问世。

从2014、2015年的《它在身后》、《女巫》开始,到之后的《哭声》、《屏住呼吸》,接着大热的《逃出绝命镇》、《忌日快乐》、《小丑回魂》,再到后来的《寂静之地》、《遗传厄运》、《仲夏夜惊魂》等等。它们是影评人的新宠、各种年度佳片榜中的异类,有的甚至成为票房黑马。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并非每个观众都会爱上这种电影,而对那些胃口既挑剔又杂食的老饕来说,它们又是意外淘到的美味。

反正不管喜不喜欢,你都得承认,这几年的恐怖片看上去已经跟传统意义上的恐怖片挺不一样了。那么,它们会成为一种新方向吗?

一,它们很艺术

它们看上去不像恐怖片,倒像是艺术电影。这也意味着,有时候,观众得忘记商业片的快节奏,也不必非得期待一个“合理解释”。

比如,作为一部恐怖片,《女巫》无意展示“怪物”的真身,更没什么死斗逃生、猛鬼上身的戏码。一切都交给“氛围”去演绎。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影片尽量使用自然光和烛火来拍摄,服装布景等细节无不精益求精,再加上点到为止的超自然瞬间、神出鬼没的象征寓意、缓慢却不失张力的节奏,成功营造出弥漫在一片陌生大陆、幽暗荒野中的不详之气,也将角色心中的迷惘与绝望一并放大,更令观众深深沉浸。看,下面这张剧照是不是有点名画《晚钟》的味道?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再比如,“少男少女被形如陌生人的怪物追杀”——这个故事太容易拍成一部充斥廉价血浆的粗糙B级片。而《它在身后》却富于诗意和美感,更像一部独立电影,或者是“T·S·艾略特诗朗诵MV”。当然,恐怖也从未缺席,片末泳池诱杀“陌生人”一场戏,可谓艺术与惊悚的完美结合。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哭声》其实是一个精心设立的迷宫,既摆布着观众(同时也是片中角色)的信任,又心思缜密地将超自然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很多小细节体现出影片的用心。如图中这串“小骷髅”,其实是枯萎的金鱼草。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鬼书》拍得细腻而考究,充满了幽闭恐惧感,并带有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之遗风。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二,它们很政治

如今,恐怖片倒成为讨论敏感政治题材的“避风港”,可以随便玩隐喻,也不怕稍微过火,而影片的题材(和制作者)也越来越多元化。

女性主义

似乎每部女性恐怖片的主题都与“性”有关,男权社会的压制、女性初夜的恐怖,“性”似乎成了女性可以利用的有力武器。

《生吃》是个关于女性力量被唤醒的故事,多少让人想起《魔女嘉莉》。只不过,40年前的嘉莉因为被泼洒的猪血激发超能力,《生吃》却是因为肉食对素食主义者的诱惑(影片甚至还用泼洒红色颜料的场景玩了把致敬)。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这部电影的高明之处在于,女权运动发展多年至今,“恐女症”已不再是个新鲜议题,所以,《生吃》巧妙引入更有普适性的主题——人类如何面对自己的野蛮本性。

《鬼书》则展示了非常个人化的女性视角,它剖析了一位年轻单身母亲的心结,既痛苦又真诚。这两部电影的导演都是女性,她们也都选择恐怖片作为长片处女作,这在过去可不多见,也证明如今的恐怖片创作越来越多元化。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甚至《女巫》在某种意义上也寄托着女性主义。在四百年前的清教徒社会,做“女巫”或许成了唯一的抗争方式?而女主角最后的选择难道不是一种自我解放?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种族问题

《逃出绝命镇》只花了大约450万美元预算,却拿下2.5亿的本土票房。作为一部混不吝的恐怖小片儿,它看待种族主义的深度和启发性,却远比单细胞的《冲出康普顿》,或者“主旋律”的《塞尔玛》更高明。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影片套用了“和睦小镇实为杀人窝点”的老梗。其实大多数美国恐怖片的默认主力观众群都是“白人年轻男子”。但当这种故事的主人公变成黑人,而他又置身一个富有的白人街区时,意味就完全不同。

所有恐怖元素都和种族话题挂上了钩。以《逃出绝命镇》那个精彩的开头为例:深夜,一个年轻男人走在寂静无人的街上,然后被一辆神秘的汽车追赶……特殊之处在于,他是个黑人,而美国观众一看便知,他走在一座典型的、以白人居民为主的小镇里。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那么,这个场景里的惊悚要素就有了双重意义:

第一,独自夜行很危险;

第二,一个黑人独自走在“白人的地盘上”很危险。

要领会第二条,你需要对现实背景有点了解。不妨回想一下,近年来美国出过多少起因警方盘问路人而起的枪杀悲剧——而被害者几乎全是黑人。

大多数恐怖片都会在前半部分尽量渲染诡异、可疑的气氛。《逃出绝命镇》也不例外,但它再一次巧妙地把恐怖氛围与种族问题联系到一起。观众会发现,故事里的有钱白人虽然看起来友善可亲,却总感觉不对劲。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又是双重意义:

第一,这是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他们本来就是一群恶人。

第二,即便现实中的白人群体里也不乏这种“伪善”现象,哪怕大多数并无恶意。

黑人喜剧常有类似的笑料:某高端人士连半个深色皮肤的朋友都没有,却又总装作跟“黑人兄弟”打成一片。影片用很多细节来讽刺这种“隐性种族隔阂”——我尊重你,但内心深处,我依然没办法把你当作和我一样的人。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逃出绝命镇》的导演乔丹·皮尔本来就是知名黑人喜剧节目制作人。他利用反讽和恐怖的结合,进一步扩展了故事的深度。毕竟人在受惊吓或被逗笑的时候,心里是最放松警惕的。影片在临近结束时的一次反转颇有点题之妙:原来这并不是一个“21世纪黑奴”式的故事。白人们是真心倾慕黑人——但仅限于他们的身体。

认为种族之间在身体或头脑上存在优劣之分,这就是种族主义。《逃出绝命镇》仿佛一个半认真地玩笑,对黑人、白人,甚至大洋彼岸很多谈“政治正确”色变的异国观众,发出响亮的质问。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正如导演乔丹·皮尔所说:“这一切始于八年前。当我们有了一个黑人总统后,有一段时间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后种族谎言里,大家都认为种族歧视已经不存在了。但包括我在内,所有的黑人都知道这不是事实,种族歧视依然存在。我每天都能体会到……这部电影想揭示的是,种族歧视这个魔鬼涌动在一些貌似无辜的言行背后。”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特朗普主义”

未命名的传染病席卷了人类并造成了整个现代社会的土崩瓦解。父亲带着家人离群索居于深林,一个陌生人的意外出现打破了他们渴求的安宁——

《黑夜造访》的理念并不算新鲜,就像罗梅罗曾以《活死人之夜》隐喻白人社会对黑人的恐惧,本片也成为对特朗普时代的最敏锐影射——片中的父亲恰似这个时代的一部分美国人,对整个外部世界(尤其是外来者)疑神疑鬼。他不顾一切地用枪支保卫家人,除了带来无辜者的伤亡外毫无意义,真正的崩溃却起于内部。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饰演父亲的乔尔·埃哲顿曾谈到影片的主旨是“当社会变得不稳定时,如何快速地判断他人”。片中的家庭可以被视为一个国家或一种文化的象征。“类似于,来我的地盘就需要遵守我的规矩,我们可以尝试分享,但我不确定是否能信任你。”导演特雷·爱德华兹·舒尔茨解释道。

影片竟然契合了当下的政治议题让他觉得很有意思:“剧本写于2014年,灵感来源于历史中无数的循环、人类的恐惧以及对坏事将要发生的预感。故事的主题是开放式的,观众可以决定自己想要从电影中获取什么。”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如果不把《它在身后》简单理解为一部关于性焦虑甚至隐喻性病的电影,我们也可以从中嗅到弥漫在整个年轻一代心中的不安情绪。他们面临的是一个正在崩塌的世界(比如片中破败的底特律市区),却不知将来在哪里。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三,它们也很颠覆

恐怖片总是充满了老套路,但也正因如此,后来者要想成功,就必须创新和颠覆,必须带来点新鲜的、和以往不一样的东西。

布伦屋(Blumhouse)的崛起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布伦屋是一家好莱坞小公司,专攻小成本恐怖片(不过也有《爆裂鼓手》这样的奥斯卡级别作品),成立于2000年。但直到2007年,他们才凭借《灵动:鬼影实录》一鸣惊人,该片成本仅1.5万美元,票房却接近两亿。2011年由温子仁导演的《潜伏》是另一个商业奇迹:成本300万,票房1.8亿。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布伦屋的模式是,独立制片(至今没有成本超过一千万的电影),再通过“六大”公司来发行。

他们眼光敏锐,勇气十足,总能把标新立异的点子变成“爆款”。发家之本《灵动:鬼影实录》就是《女巫布莱尔》式的粗糙伪纪录片、家用监视器镜头和传统的鬼屋电影之巧妙结合。

《人类清除计划》则建立在一个典型的“拍脑袋创意”上:整整12个小时,合法、受政府鼓励、全民参与的大厮杀——按照业内惯常思维,这种剧本根本连想都不用想,哪怕提交给老板都是找骂。然而目前该系列在连拍了三部后,累计票房超过三亿美元,成本加起来只有两千万出头。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2017年大热的《逃出绝命镇》和《忌日快乐》也是由这家公司出品。为何他们总能捡到宝?请听某同行公司高管的哀叹:“我看了剧本,很喜欢,但老板把它毙了,并且觉得我是个白痴。”故事的后半部分是,他带着剧本跳槽到了布伦屋。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高概念,低成本

25岁以下人群是恐怖片的主要目标,而年轻人只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

所以你的片子必须有个新奇、清晰、容易吸引人的高概念。布伦屋很擅此道。如围绕镜子来吓人的《鬼遮眼》,以多重人格为卖点的《分裂》,把“大逃杀”挪到办公室中的《贝尔科实验》,或者反转日常社交生活的《致命礼物》和《探访惊魂》。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他们也善于控制成本。这样的好处不仅仅是省钱。公司创始人杰森·布卢姆认为:“当你没钱去做CGI时,只能把钱都花在如何讲好故事上,这将逼迫导演把注意力集中在电影更重要的部分。如果一部电影的表演很棒、角色很棒、故事也很棒,哪怕视觉效果没那么好,也能成功。”

老套路,新生命

前文提到的一些年轻导演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影迷。

比如乔丹·皮尔把《罗斯玛丽的婴儿》视为《逃出绝命镇》的灵感来源——我们则认为有部很糙很血腥的80年代B级片《灵异出窍》(Society)在“揭批上流社会阴暗本质”方面,跟他挺投脾气。

《女巫》的导演罗伯特·艾格斯也坦承自己的处女作受到库布里克的《闪灵》和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之影响,而对老恐怖片迷而言,本片简直是《异教徒》(70年代英国恐怖片)的精神附体。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其实,一部出色的恐怖片总是经典套路与新创意的结合。《无名女尸》本来是部典型的“鬼屋片”,也就是说整个故事都发生在一座封闭建筑内,靠氛围和出其不意(英语谓之jump scare)来吓人。但影片把地点设定在解剖房,用专业级别的解剖场面来营造写实感,并加了具美丽而神秘的女尸,于是看上去便备感新鲜。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同为鬼屋片的《关灯后》把“光与影”作为猛鬼出没的机关,再加上CGI的配合,令紧张感持续始终。《屏住呼吸》则成功塑造了一位“盲人版杀人狂”,平添新意。

通过《关灯后》和《屏住呼吸》的成功,不难发现,它们都带有明显的游戏感和“斗智”成分,它们的主人公并非只是被动地地反抗,而是主动挑战对手。也许这正是它们讨年轻观众喜欢的原因。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2018年大热的《寂静之地》(Platinum Dunes出品)则是“舍弃”掉了电影台词,通过惊悚类型片的框架和外壳,另辟蹊径地探讨了家庭主题。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影片所聚焦的并非人类与不明生物的冲突,而是对于为人父母的反思:父母永远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独自应对外面的世界,但是总有一天不得不做出妥协。本片的编剧加导演,已是两个孩子父亲的约翰·卡拉辛斯基就曾表示,影片的创作意图就是表达为人父母的担忧。

同样另一部大爆的恐怖片《遗传厄运》(PalmStar Media出品),导演阿里·艾斯特在类型片的基础上,玩出了一部反类型的家庭伦理片,用超自然故事讲述家庭悲剧,家庭主旨贯穿全片。影片中大部分的恐怖感,都来源于内疚、怨恨、愤怒等情绪,最终变成挥之不去的噩梦。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在视听语言方面,新生代就更是集体复古。《它在身后》像极了一部80年代恐怖片,连音乐都是约翰·卡朋特的合成器风。

《招魂》系列不仅把时代背景选在70年代,无论摄影、构图还是节奏,也都带有《驱魔人》时代的优雅。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现如今的独立电影都流行用滤镜来制造昏黄的复古色调,恐怖片却比它们多了种选择:学习70年代意大利恐怖大师达里奥·阿根托的“大红大绿表现主义打光”,于是像刚刚提到的《它在身后》、《屏住呼吸》、《无名女尸》的很多场景看上去都像《阴风阵阵》(1977)之翻版。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这年头的恐怖片,还会“吓”到你吗?

恐怖片的黄金年代,或许又要到来了。

出处:头条号 @环球银幕

上一篇: 新冠病毒或能通过鼻子进入大脑 感染者神经...

下一篇: [USA]除了最美女翻译,这个中美现场“...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