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A]这部悬疑片不火都没天理,咱给它提名!
时间:2020-07-27 12:13:1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如果让所有现代观众投票选出一款最受欢迎的类型片,一定非“悬疑片”莫属。悬疑片跌宕起伏的情节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高度关注剧中人物的命运,从而激发出大量的肾上腺素,形成高度焦虑和紧张刺激感,令人心驰神往。
除了追求刺激,悬疑片中的推理情节可以激发观众在观看电影时的思考,谜底与答案一般在片尾处揭晓,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020年的这部法语悬疑黑马《翻译疑云》就在“片荒”的今年“杀”出了一条血路——不仅可以提前预定2020最亮眼的悬疑,同时,该片也有可能因其小格局、群像和跨文化的特点,成为像《完美陌生人》那样被多次翻拍的经典模板。
题材新:当翻译遇上悬疑
对于悬疑片来说,故事是整部电影的灵魂,然而大多数的悬疑片的选材已经陷入了同质化,要么是警匪追击,要么是“高智商犯罪”,优秀的悬疑片更是可遇而不可求。
《翻译疑云》则在题材上另辟蹊径,将传统意义上独立、神秘的翻译工作展现在了镜头之下。翻译本身作为一个跨文化交际行为,所以在影片一开始,一张合同,一纸邀约,各种快速利落的长镜头汇集了英、俄、中、德、西、葡、意、丹麦、希腊9个国家的9名译者,并用快速利落的剪辑向观众介绍了年龄、性格和习惯迥异的9名译者,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如此干净利落的群像描绘和“英雄集结”的镜头,值得所有组队打怪型的超级英雄电影学习,避免叙事的拖沓。
开局这张图的站位和神态其实充满了隐喻
说到“翻译”,不得不要提著作的编辑与出版本身。《翻译疑云》的冲突点就在于商业与知识、创作者与译者的对冲。
商业与知识的对冲在于,本片很大程度上还原了当下知识与付费对冲之中的焦虑与浮躁。作为出版商的Eric,一心想要从畅销巨著《代达罗斯》(从电影的描述看来,这本书是文学艺术和悬疑小说的集大成)中获利,从而不惜一切代价,而从中作梗的英文译者Alex,就是理想主义者的代言人。他只爱慕着创作过程中的真情流露与温度,从而对抗着诞生于文艺作品的金钱的欲念。虽然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种设想似乎并不容易成立,然而这才是影片的理想主义所在——在媒介流变迅速的大环境中,消解知识付费的焦虑,给热血的文字创作者有重新做梦的机会,让一束阳光照进所谓“夕阳产业”中。
本片描绘的编者与译者的对冲,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一个“话语权”的归属问题。大多数局外人都认为译者只是将作者的原话进行转述,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体力活”,然而殊不知一个好的译者可以根据译文受众的文化背景,翻译出信、达、雅的作品,反而为作品本身添彩。
作为翻译主题的电影,本片也将语言的艺术玩转到了极致。首先是各种口音却各具特色的法语。其次,是影片中在密室里构建的其乐融融的“小联合国”氛围(虽然危机爆发后就开始人人自危,展现人性之恶)。最后,在影片冲突高潮戏中各种语言飞快变化切换,未曾想却忽略了“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点到为止,不多剧透)
最后,电影的另一个新奇点在于观众不用找凶手是谁,而是“剧透者是谁”。非线性剪辑助推了电影进行主线的更换,并为群像塑造和“惊天反转”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消解了密室、灰色调和文字主题之中的沉闷。
在电影进行到后半程后,一直隐匿在局外的“剧透者”也通过自述的方式自我呈现,所以在此时,只有无尽的惊天反转,才能为受众带来新鲜感。在反转的同时进行对于文学艺术的致敬,使得电影也蒙上了一层阿加莎风格的质感。
内涵新:透过死亡的浪漫主义
骇人的死亡是悬疑片引人注目的元素之一,而本片中的三次死亡看似与主线剧情无关,实际上却深度隐喻着影片的内涵。
首先是丹麦译者Helene的死亡。作为一个并不自由的母亲,在影片刚开始与丈夫机场道别的戏中,就已经埋下了Helene的悲剧果实。Helene出差翻译的工作并不被丈夫看好,临行前还不忘内涵一句,“我以为作家一直在家中工作才会娶你。”在稿件泄密,人人自危的时候,Helene私藏的原创小说的手稿被出版商发现,此时出版商的羞辱与焚烧Helene的心血才是压倒了这名母亲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后,这名母亲选择了在图书室中自尽,长眠于心爱的书籍旁。关于Helene的最后一个镜头停留在她的书桌上,桌上摆满了孩子的照片。或许对于Helene来说,这是继自主创作后,第二次对于自由的追寻——选择生命的自由。
本片对于“被剥夺的女性荣耀”的探讨极为深沉。除了Helene,Eric的助手罗斯玛丽一贯被Eric打压,甚至热爱文学的梦想也被讽刺。在关键时刻,她终于觉醒,并选择了不成为“他者”的附庸。
俄文译者Katerina也做出了对于自由意志的追求。一袭白衣的她就像《代达罗斯》的女主角,她热爱文学,通过她和Alex的交谈能看出她的敏感与聪颖。她甚至会通过极端浪漫和危险的方式——自行溺水体验女主角的死亡。她被Alex追求,同时也被Eric凝视和怀疑。在最危机的关头,她却能爆发出极强的勇气和领导能力,虽然被子弹击中生死未卜,但Katerina无疑是影片中“理想”的化身,美丽、智慧,并充满着打破性别桎梏的勇气。
最后,这两位“局外人”女性的悲壮牺牲,一定程度上也促使主角团进行反思,正如年少Alex在书店做出的判断, “全员有罪”。
如果说女性的死亡是带着悲剧色彩的自我救赎,那么本片中两位男性的“死亡”则是对于人物刻画的诗意化和对“不死”的文学的致敬。经营书店的长者是Alex的伯乐,也是艺术派的代言,他的死亡则加深了对于Eric蛇蝎心肠形象的刻画。
而男主Alex的两次“差点死亡”不仅控诉了Eric的虚伪面目,更是完成了本片对艺术的致敬——替他挡住子弹的,正是马赛尔·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联系到本片对于《尤利西斯》《东方快车谋杀案》、莎士比亚和古希腊寓言的隐喻,不难看出,《翻译疑云》在悬疑的外壳下,隐藏着知识分子的自嗨。
纰漏仍有,且看且珍惜
如果以逻辑的角度来审视《翻译疑云》,其中仍有很多纰漏。首先最大的疑问是,商业和艺术真的水火不容吗?一旦这个答案是“否”,那么铁石心肠的出版商和理想主义的男主的动机则完全不成立,甚至还透露出一种莽夫感。
其次,电影对于角色的塑造有些过于刻板化。本片十几个角色中过于庞杂,其中除了主角与几个重要的女性角色,其他的角色似乎都与主线剧情关系甚微,甚至带着一种标签化的凝视。“坏”到不讲人情的反派和自认天才的男主角,已经不是观众欣赏的主流了。
最后,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翻译疑云》的惊天反转在部分观众看来是惊喜,就在部分观众眼中是败笔和遗憾。因为最终的反转除了塑造主角形象以外,没有其他作用,甚至达不到“细思恐极”的惊艳感,更是带来了一连串的疑问与逻辑漏洞。
无论如何,在“片荒”的时候,节奏紧凑、故事完成度高、题材新颖的《翻译疑云》已经非常难得。刨去所有的缺陷,《翻译疑云》在选题和视角上,就已经超越了大部分的悬疑片;再论立意,《翻译疑云》更是体现出了不带偏见的零度视角和炙热的人文关怀。佳片来之不易,且看,且珍惜。
撰文:头条号 @未来电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