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听力健康
时间:2021-09-03 20:00:5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6月龄前给予适当干预,患儿5岁时的语言能力可与正常儿童相当。明天是第17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儿童听力健康”。耳科专家指出,全球5%的人口(约3.6亿人)伴有聋度为残疾的听力损失,其中逾3200万为儿童。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约有60%儿童的听力损失是可以避免的。
爱耳日之际,专家提醒您了解儿童听力残疾现状、致病原因、儿童听力残疾预防与康复方法,树立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的理念,降低儿童听力残疾的发生几率。
六大因素可致儿童听力受损
听力损失有多种原因,包括先天因素和获得性因素,前者指出生时或出生不久即出现的先天性听力损失,后者指儿童时期出现的听力损失。听力损失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
约40%的儿童听力损失由遗传因素引起。证据表明,近亲结婚或亲缘相近的个体产生的后代发生听力损失的概率更高。
产时因素
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黄疸。
感染
母亲怀孕期间感染风疹、巨细胞病毒等可能引起新生儿听力损失,此外脑膜炎、麻疹和流行性腮腺炎等也可能导致听力损失。
耳部疾病
耵聍栓塞(耳垢堆积)及耳道积水引起的咽鼓管堵塞等常见耳部疾病也可以引起儿童听力损失。
噪声
长时间大音量的使用智能手机、MP3等个人音频播放设备可能引起听力损失。烟火爆竹等短时间高分贝的噪声可能会引起永久性听力损失。
药物
用于治疗新生儿感染、疟疾、耐药结核及癌症等多种药物,因其具有耳毒性,均可导致听力损失。
听力受损可导致发育迟缓
儿童听力损失对其语言学习影响最为显著,此外,患儿的整体认知能力、社会技能、生活态度和自尊心等也会受到影响。
患有听力损失而又未能获得治疗的患儿往往学习成绩不佳,会导致其成年后工作表现不佳和就业机会减少。沟通困难可能会令患儿感到愤怒、压抑和孤独,产生持久的情绪和心理创伤,从而使整个家庭深受影响。从更广泛的角度而言,听力损失将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早期识别听力损失非常重要
早期识别听力损失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干预,可以尽量避免患儿发育迟缓,并有利于促进其社交、教育和社会生活能力的发展;针对婴幼儿的听力筛查,更可早发现听力损失问题。
研究表明,先天性失聪或在出生早期患获得性听力损失的儿童,如能在6月龄前识别听力损失并给予适当干预措施,患儿5岁时的语言能力可与听力正常的同龄儿童达到相同水平。
四大措施有助避免及早干预听力损失
据世卫组织估计,约60%的15岁以下儿童可以避免听力损失。
超过30%的儿童听力损失是由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和脑膜炎等疾病引起,通过预防免疫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避免。
此外,约17%的听力损失是由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黄疸等产时并发症引起,改善孕产妇和儿童保健服务有助于避免此类疾病发生。另有4%的听力损失是由于孕妇和新生儿应用耳毒性药物引起,避免对于孕妇和新生儿使用耳毒性药可防止此类听力损伤的发生。
四大措施指引:
预防免疫
先天性风疹、脑膜炎、流行性腮腺炎和麻疹等多种导致听力损失的疾病均可通过免疫接种预防。
强化妇幼保健措施
预防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黄疸和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新生儿和婴幼儿听力筛查
及时发现和诊断先天性或早发性听力损失的患儿,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早期干预措施
最好在6月龄前开始,包括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术等听力重建措施,以及言语康复训练等。
特别提醒 警惕这些动作伤了宝宝耳
生活中一些坏习惯、不良动作,就可能一不小心损害了宝宝的耳朵和听力。
动作1:掏耳屎
经常用棉签、挖耳勺等工具去帮宝宝掏耳屎,不仅易损伤未发育成熟的宝宝外耳道,如果棉签上有霉菌,还可能导致霉菌性外耳道炎。吴佩娜指出,耳朵其实能自洁,无需特别清理,耳屎会随着宝宝的咀嚼或运动掉出耳道外,到时用毛巾擦干净即可。
动作2:用力擤鼻或吸鼻
过于用力擤鼻涕,特别是两个鼻孔一起擤,可能会使鼻腔内的病菌在压力的作用下经耳咽管直接侵入鼓室,伤害耳朵,严重者可发生耳痛、中耳积脓,甚至导致鼓膜穿孔以及耳流脓、听力下降等。
如果儿童喜欢吸鼻涕,甚至形成经常性吸鼻动作,会增加宝宝患中耳炎的几率,严重者可能并发脑脓肿,是十分凶险的。
动作3:鼻涕常流也不理
儿童感冒经常诱发鼻炎,有时鼻涕常流很长时间,这种情况不能不处理。因为感冒、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时,细菌容易通过咽鼓管进入到中耳引起发炎,中耳炎起初是分泌性中耳炎,若治疗不及时,往往可发展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