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时间:2019-08-06 16:44:33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进一步了解意识的起源和运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找到治疗大脑损伤和恐惧症的新方法,也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我们自己。
20世纪90年代,神经科学家Melvyn Goodale开始研究一种叫做视觉形式失认症(visual form agnosia)的疾病。罹患这种疾病的人不能有意识地分辨眼前物体的形状或方向,但是他们的行为又表现得像他们能看见这些物体一样。“如果你在他们面前拿起一支铅笔,问他们铅笔是水平的还是垂直的,他们是回答不出来的,”加拿大韦仕敦大学大脑与精神研究所创始主任Goodale说,“但奇怪的是,他们可以伸手去抓住铅笔,而且手的方向完全正确。”
Goodale最初的研究方向是大脑如何处理视觉相关信息,为此他对有意识和无意识视觉体系进行了观察记录,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研究引起了哲学家的注意,他们把他拉入了关于意识问题的探讨中——当科学遇到哲学,二者都已为之改变。
依靠新型脑活动检测技术,科学家得以进一步完善他们的意识理论——意识是什么、意识是如何形成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界限在哪里。随着对意识的了解逐渐深入,一些研究人员开始思考如何对意识进行操纵以治疗大脑损伤、恐惧症和心理精神疾病,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精神分裂症。
但即便研究不断推进,科学和哲学思想不断融合,最基本的问题却仍然没有答案。“我们对于意识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仍一筹莫展。”英国苏塞克斯大学萨克勒意识科学中心副主任、认知和计算神经科学家Anil Seth说。
无反应等于无意识?
意识通常被描述为大脑的主观体验。哲学科学家、巴黎索邦大学在读博士Matthias Michel说,最基础的机器人可以无意识地检测颜色、温度或声音等条件,但意识则会描述与这些感知相关的定性感觉,并包含思考、交流、联想等深层过程。
Michel表示,其实科学家们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就已经开发出了和现在相似的意识研究方法。但意识研究在二十世纪却始终不见起色,因为心理学家并不认可内省法,而仍将注意力集中在可观察的外化行为和引起这些行为的刺激上。即使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认知科学已经建立,意识仍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科学家们公开质疑它是否是一个站得住脚的科学研究领域。诺贝尔奖获得者、分子生物学家 Francis Crick 在其职业生涯早期曾想过要以意识为研究方向,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实实在在的DNA。
尽管如此,杰出的科学家们(包括Crick)终究还是决定着手解决意识的问题,由此带来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思维转变,当然这也得益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等大脑扫描技术的日益普及。自那时起,科学家们终于开始探索与有意识的信息处理相关的大脑机制。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重大的科研突破,其中包括一名23岁女性的案例:她在2005年7月的一场车祸中遭受严重的大脑损伤,整个人处于无反应状态,或者叫做清醒无意识状态。她可以睁开眼睛,拥有睡眠-觉醒循环,但对于指令无反应,也没有任何自主运动的迹象。车祸发生五个月后她依然处于这样的状态。当时在英国剑桥大学,现如今在韦仕敦大学工作的神经科学家Adrian Owen和他的同事们开展了一项史无前例的研究,他们向患者发出一系列口头指令,在此过程中同时使用fMRI对该患者的大脑活动进行监测[1]。当团队要求该患者想象打网球时,他们观察到她大脑中的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出现了活动。团队又让她想象穿过自己家,结果患者大脑中三个与运动和记忆相关的脑区活动明显增加。健康志愿者接到相同的指示时,其大脑中也会有类似表现。
部分患者看起来对外界刺激无反应,但是其大脑活动与健康个体的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