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疫”重现,呼唤全球责任
时间:2019-07-19 10:15:2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7月17日在日内瓦宣布,刚果(金)埃博拉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截至7月15日,刚果(金)本轮埃博拉疫情中病例总数已达2512例,其中确诊2418例,死亡1676例,死者中的确诊病例数为1582例。
刚果(金):埃博拉的第11次侵袭
7月16日,刚果(金)北基伍省官员证实,该省首府戈马市确诊的首个埃博拉病例已经去世。
“这里是地区门户,通往全世界,”在刚果(金)东部地区分管传染病项目的世界卫生组织官员哈鲁纳·金格瑞说,“如果控制不好病毒接触者,一些高危接触者可能搭乘飞机飞到某地。”
戈马市位于刚果(金)东部,人口超过100万,靠近卢旺达和乌干达,是拥有码头和机场的交通枢纽。
自1976年人类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刚果(金)已经历了11次埃博拉疫情的侵袭,疫情发生次数远远高于其他发生过埃博拉疫情的国家;其中,本次疫情更是发生在上一轮疫情被宣布结束的仅仅一周之后。
埃博拉疫情之所以在刚果(金)反复卷土重来,固然是由于当下医学界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与防治措施仍不完善,但同时也与刚果(金)的自然与社会条件密切相关。
刚果(金)大片国土被热带雨林覆盖,雨林里常见的果蝠被认为是埃博拉病毒的主要宿主。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当地居民会因为接触到被感染动物的粪便或沾有被感染动物粪便等的水果而被感染,这是刚果(金)屡屡出现埃博拉疫情的主要原因。
此外,当地民众有捕食野生动物的习惯,并有亲吻、触摸死去亲人的葬俗,这些都给埃博拉病毒传播提供了机会。
疫区的安全局势动荡也极大影响了疫情防治工作的开展。
有数据显示,今年已发生近200起针对医护设施及人员的袭击,迫使医务人员暂停或推迟疫苗接种和治疗。
当地部分地区的民众对相关医疗措施接受度不高也是一大挑战。他们不希望自己的亲人被送往治疗中心进行治疗,甚至有人认为疫苗才是导致疾病的源头。
病毒号称“生命黑板擦”
不久前,一部名为《血疫》的6集迷你剧热映,该剧改编自1995年的的同名畅销书。故事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人类与埃博拉病毒抗争的过程。
1976年,埃博拉病毒被发现,它得名于病毒的最初爆发地——非洲中西部的埃博拉河。
当时,全世界的医护人员和医疗专家还对这种致命的病毒一无所知。
由于没有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大量感染者在发病数日后,全身各处孔窍流血,痛苦死去;而缺乏防护措施的医护人员,也随之成为最早的一批牺牲者。
急剧发展的疫情让全世界的病毒学家警觉起来。
当年9月,一个装有病例血样的保温瓶被寄到工作在比利时的病毒学家彼得·皮奥手中,经过观察分析,他确认这是一种此前未被发现的病毒。
彼得·皮奥和他的团队随后赶赴疫区,在当地展开他们的流行病学调查,以确定感染者和具体发病时间。
不久,他们就查到了这个尚未定名的病毒的传播途径——这种病毒会在人和人之间借助体液传播。
通过采取隔离等防护措施,埃博拉疫情的首次“亮相”被彼得·皮奥的医疗团队成功终结。随后,他将这种新的病毒以流经疫区的埃博拉河命名。
经过此后40多年的研究,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有了更多认识:
埃博拉病毒经由直接接触已感染患者或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传播,人一旦感染,最初会导致突发高烧、严重虚弱、肌肉疼痛和咽喉疼痛,接下来发展为呕吐、腹泻和内外出血,患者往往死于脱水和多器官衰竭,死亡率达50%至90%。
它被列为生物危害第四级的病毒,即一种对于人与动物危害最高的,尚未发现任何有效治疗方法的病毒,号称“生命黑板擦”。
“地球村”时代呼唤全球参与
在刚果(金)目前正在肆虐的本轮埃博拉疫情之前,最近一次引发世界范围对于埃博拉病毒高度关注的疫情事件,是2014年席卷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马里、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等非洲多国的西非埃博拉疫情。
2016年1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所有已知的埃博拉病毒传播链在西非地区全部终结。
据数据显示,从2014年开始的西非埃博拉疫情共计吞噬超过1.13万条生命,确诊和可能感染病例超过2.85万例。
虽然迄今为止埃博拉疫情只在非洲集中爆发,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其他地区就能免受其害。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蔓延期间,病毒就曾被搭乘飞机的感染者携带到了美国、西班牙等欧美国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福院士此前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由于病原可以到处“乱跑”,一个国家或城市“获得”一种新流行病原的距离可能就是一架飞机的飞行距离。
“地球村”时代,包括埃博拉疫情在内的传染病防治是世界难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2014年2月,埃博拉疫情在几内亚出现, 8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疫情已构成国际卫生紧急事件。
此后,中、美、英、法、俄等国家相继向疫情严重国家派遣医疗队。中国帮助相关国家重点加强了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美国帮助疫情严重的国家建设了大型医疗培训中心。
在抗击西非埃博拉疫情的努力中,中国先后向疫区国家派出逾1200名中国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提供了15批次、价值1.02亿元卫生物资和2600余万元其他保障物资的人道主义援助。
此外,由中国团队领衔的科技创新在应对埃博拉疫情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埃博拉病毒诊断试剂用于西非实战。
2017年10月19日,原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腺病毒载体)”的新药注册申请。
与国外的液体剂型埃博拉疫苗相比,中国研发的冻干剂型埃博拉病毒病疫苗具备更为优良的稳定性,特别是在非洲等高温地区进行运输和使用时,具备更加突出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