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脾胃病常用八法:补、消、温、清、升、降、化、和
时间:2021-06-18 23:02:15 热度:37.1℃ 作者:网络
▲本文指导专家:张声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席专家、消化中心(消化科、脾胃病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及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一、补法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补法指用补益药物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不足,改善衰弱状态,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虚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不同,补法相应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类。根据病情急缓和体质虚弱程度,又可分峻补与缓补。
临床上可应用补法治疗以脾胃气虚、阳虚、阴虚为主症的多种脾胃病,如慢性胃炎以胃脘隐痛或腹胀、喜暖或喜按、纳呆、神疲乏力、形体消瘦、便溏等为主症的脾胃气虚证(含脾胃虚寒证),治以党参、炒白术益气健脾。
兼湿者,以山药、白扁豆健脾化湿止泄;兼气滞者,以白术、白芍调理肝脾;气虚甚者,出现以脘腹坠胀、久泻久痢、内脏下垂为主症的脾虚气陷证,以黄芪、升麻益气升提;阳虚者,以桂枝、炙甘草辛甘化阳;胃脘灼痛、饥不欲食为主症的胃阴虚证,以白芍、炙甘草,或五味子、太子参酸甘化阴。胃食管反流病以反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及脾气虚证为主症的脾虚气逆证,治以党参、炒白术益气健脾,代赭石、枳壳以降气;便秘,以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责则汗出短气等为主症的肺脾气虚证,治以炙黄芪、生白术健脾助运;脾肾阳虚证之便秘,治以肉苁蓉、牛膝以温肾通便,升麻、枳壳一升一降;大便干结,便如羊粪之津亏血少证,以当归、生地黄养血润肠,玄参、麦冬滋阴清热。
补者,补其虚者,此为当补而补者,分五脏而补之,有相生而补之之法,如炙黄芪、生白术之补土生金;分气血而补之,气分五脏气,而血有寒有热,热又有实热、虚热之不同,故补益之时应分气血、辨寒热之不同而补之,如以人参、大黄一补一消,以玄参、麦冬滋阴清虚热。天地之机有开必有阖,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故张声生教授以参芪补之同时,以陈皮、佛手、枳壳等药以散之,勿使气血壅滞也。
二、消法在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
消法指针对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的实邪,使之消散的治疗方法。治疗作用主要是消散脏腑、经络、肌肉的实邪。
张声生教授认为,慢性胃炎以胃脘胀满或胀痛为主症的肝郁气滞证,治以香橼、木香理气和中,疏肝解郁;兼食积者,以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和胃,神曲、连翘消食化积。
张声生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无论是饮食因素、体质因素,皆能导致脾胃运化失常,饮食纳入后不能化生精微物质,反而成为病理性痰饮,并转化为湿毒,故治疗以八月札、半枝莲、蜂房、山慈菇、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久迁延不愈,“初在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故以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为主症的胃络瘀阻证,以蒲黄、五灵脂活血散结止痛,三七粉、元胡养血活血止痛;腹痛甚者,以全蝎、僵蚕活血通络止痛;胃食管反流病,以胸骨后灼痛或刺痛为主症的瘀血阻络证,以桃仁、红花活血散瘀;胃食管反流病,以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膺不适为主症的气郁痰阻证,治以半夏、厚朴化痰散结、降逆和胃,旋覆花、代赭石降逆化痰止呕。
三、温法在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
温法即温中、补中之意,主要适用于中焦虚弱或虚寒,阳气失于输布所致的纳差腹胀,或脘腹冷痛、泛吐清水、大便溏泄等症。
张声生教授强调寒邪是脾胃病的重要发病因素,常有“十胃九寒”之说;久病者,脾胃虚弱为病机之本,寒邪侵袭多为发病之标。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又易感时令之湿,则寒湿内生,壅滞中宫,虚与湿、寒兼见。湿为阴邪,得温则化;脾为湿土,得阳则运。温阳药味辛性温,能启动脾阳,醒脾燥湿,使中焦脾土阳气升发,脾气散精,则水谷精微得升,水湿得化。
因此,张声生教授在治疗慢性脾胃病时,常以培土建中、温运中阳为大法。如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以晨起腹痛即泻、腹部冷痛、得温痛减等为主症之脾肾阳虚证,以干姜、炒白术温中健脾,附子、肉桂温补命火;肾虚失摄者,加肉豆蔻、赤石脂以涩肠止泻;兼脾虚有湿者,加茯苓、山药以淡渗利湿止泻。慢性胃炎、消化不良以胃脘隐痛、喜暖或喜按等为主症的脾胃虚寒证,以温存之品参、芪、归、术以益气健脾;兼呕吐者,以吴茱萸、生姜温中降逆止呕;兼呃逆者,以丁香、柿蒂温中降逆止呃;兼气逆者,以紫苏梗、荜茇以温中理气。
温之与补,有相兼者,有不相兼者。虚而且寒,则兼用之。若寒而不虚,即专以温药主之。
四、清法在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
清法又称清热法,是指运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里热证的治法,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张声生教授认为,当代人因过食肥甘厚腻,多卧少动或工作压力大,易导致胃气壅滞化热,出现脾胃病多实、多郁、多热(火)的特点,故临床上多应用清法治疗脾胃病。
热而自酸,张声生教授将清热作为胃食管反流病的首要治则,临床多选用连翘、蒲公英、黄芩、黄连、半枝莲、木蝴蝶等清热泻火解毒。若兼湿热者,加龙胆草、玉米须、六一散、冬瓜皮、厚朴、藿香、佩兰等清热化湿或芳香化湿。如治疗糜烂性胃炎之肝胃郁热证,用药以黄芩、栀子清泻胃热,丹皮清热凉血,龙胆草清泻肝胆火热;慢性肠炎之胃肠湿热证,采用“通因通用”之法,以四妙清化下焦湿热,活用芍药汤,取刘完素“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意。
五、升法在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
升是指趋上、升陷的治法。张声生教授在调理脾胃方面遵循“补中益气”“升清降浊”“升阳益胃”等治疗原则,特别强调“升阳”的重要性。
张声生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病之本在于脾胃虚弱、升降失调,病之标在于湿热寒邪作祟。治病当治其本,治宜升阳益胃、升清降浊,用羌活、柴胡取升阳之用,黄连更加黄芩助升阳药降浊,用半夏、干姜以温胃,达辛开苦降之功效,用党参、白术、茯苓助肺气、养脾胃。气虚明显者,加黄芪;痞满而痛者,用白芍。慢性肠炎久泻之病机,主要在于脾虚湿盛,升降失调,使清阳之气下陷地中。虽然久泻病机尚有肝邪乘侮、湿热交阻及肾阳不振等因素,但以脾虚湿盛最为常见。用柴胡、荆芥、防风、羌活升阳祛风、止泻;黄连、黄芩助升药降浊并燥湿;党参、白术、茯苓健脾化湿以止泻。
六、降法在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
降是指润下、降逆的治法。张声生教授治疗脾胃病常用降气和胃法治疗脾胃病胃气上逆证,常用药有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竹茹、黄连、丁香、柿蒂等。其中旋覆花、代赭石又可平肝,生姜、半夏偏于化痰,竹茹、黄连兼可清热,丁香、柿蒂常用止呃。胃气上逆证,尚有寒热虚实之别。
寒证宜用温中散寒,可加干姜、肉桂;热证宜用清热和胃,配以芦根、茅根;虚证当补脾益气,予党参、茯苓配伍;实证当行气导滞,厚朴、砂仁常用。降气和胃法,有时还需配合肃降肺气的药物,因肺主一身之气,肺失肃降,胃气则不和顺,常用的药物有苏叶、枇杷叶等。
苏叶辛温解表、散寒、止呕,入肺、胃二经,如外感风寒、内有湿滞,苏叶和藿香、白芷和陈皮配伍,方如藿香正气散。如湿热呕吐,舌苔黄腻,脉滑数,薛生白《湿热病篇》中苏叶、黄连小剂量同用,每获良效。枇杷叶苦微寒,肃肺化痰,清肺和胃,亦每配入降气和胃方中。
如胃气上逆属热者,以上方配芦根、茅根,亦用《金匮》橘皮竹茹汤。芦根、茅根既能清肺胃之热,又能生津止渴,用于久病伤津、呕吐、呃逆之虚热证。老年习惯性便秘常用济川煎,可在肉苁蓉、当归、泽泻、牛膝、枳壳等润下降泄之品中佐用升麻,升麻配牛膝,一升一降,使清阳得升,浊阴自降。
七、和法在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
和法是通过和解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和法适用于脏腑气血不和,或寒热混杂,或虚实互见的病证。故凡邪在少阳、募原,以及肝脾不和、肠寒胃热、气血失调、营卫不和等致病时,都可以和法治之。
无论外感,还是内伤;无论脾胃自病,还是他脏影响,均可导致脾胃生理功能异常,在病理表现上常见有脾胃虚弱、脾胃气滞、脾胃不和、胃热脾寒、脾胃湿热、胆胃郁热、肝气犯胃等证。
脾胃因其特殊的生理特性及病机特点,治疗上当以调和脾胃为基本治疗原则。张声生教授治疗脾胃病常用的和法:调和脾胃,如枳术汤;调和肝胃,如四逆散;调和肝脾,如当归芍药散;调和胆胃,如大柴胡汤;调和胃肠,如半夏泻心汤;和解少阳,如小柴胡汤。其应用规律是:寒热并用;升降并用;扶正祛邪并用;表里双解。
八、化法在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
化法包括化湿、化痰、化瘀。张声生教授认为许多脾胃病反复发作,皆与痰湿有关,而痰湿的产生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在痰湿的形成中,脾土的强弱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所谓“脾为生痰之源”。张声生教授认为脾胃共处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同时足阳明胃为十二经之长,为多气多血之脏,胃络受损则痰瘀易于互结。
脾胃病初病,即可影响脾胃气机升降,气机停滞不行则气滞,气滞不行日久则津液停聚,聚则为痰;气有郁滞,则血亦随之停积,变为瘀血,终致痰瘀互结。病势缠绵日久,邪气久羁,气血皆伤,则可导致血瘀凝痰,阻滞经络。张声生教授在治疗慢性难治性脾胃病时,尤重视祛瘀逐痰。
临床化瘀活血法多选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养血活血法:选用当归、丹皮、丹参、生地黄、赤芍、鸡血藤等,具有养血和血脉作用,血脉充盈,流行畅达则瘀血自能疏通。
②活血祛瘀法:多选用川芎、蒲黄、红花、五灵脂、郁金、三七、益母草、泽兰、苏木、延胡索、乳香、没药等,具有活血、行血、通瘀作用,瘀血去则新血自生。
③搜剔通络法:多选用僵蚕、全蝎、地龙、白花蛇等虫类药,深入隧络,搜剔逐邪,攻剔痼结之痰瘀,以通经达络、宣通气血,但虫类药大多有一定毒性,有破气耗血伤阴之嫌,用量宜轻,不宜久服,注意“衰其大半而止”。而化痰浊多选用半夏、天南星、川贝母、浙贝母、瓜蒌等类药,该类药具有燥湿、清热化痰之功效。
血瘀痰凝皆与气滞不行相关,张声生教授在祛痰瘀的同时非常重视调气。气行则津布,气运则血行。顺气既包括益气固本、扶正以祛痰瘀,又含有理气以助津血运之意,故首先应辨别气之虚实。气虚者,可加用生黄芪、党参、白术等补气之品,既推动津血运行,促使痰瘀活化,又可达到祛痰瘀而不伤正的目的;气滞血瘀者,祛瘀的同时可佐以香附、木香、砂仁、苏梗、佛手行气之品,使气机条达,津血运行通畅。如此逐瘀通络,气血并调。■
原文链接:http://szyyj.gd.gov.cn/zyyfw/zyykp/content/post_3324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