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眼中天圆地方的宇宙

时间:2019-06-20 10:21:4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隆冬的四川冶勒湖畔,一片萧瑟,四周的苍山不语,唯见银河横贯整个天空。

尹攀摄

 

 

 

 

 

 

青海翡翠湖的夜空下,人仿佛被星海包围,只伸出手就可以摘走星辰。

陆尧摄

  光谱志

  宇宙无边无际、奥秘无穷。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才逐渐归纳出一系列理论,来描述和解释自己身处的宇宙。但在远古时期,人们眼中的宇宙是什么样的?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南北朝民歌《刺勒歌》

  说起古人眼中的宇宙,很容易联想到小学课本中的这两句诗。寥寥八字, 生动勾勒出宇宙“天圆地方”的模样,即大地呈四方形,天宇像一口大锅罩在其上。

  如果将中国古代神话体系视作一沓厚书,那“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绝对算得上“篇首语”。

  太古时期,天地混沌一片。巨人盘古在黑暗中挺立,头顶天,脚踏地。天每日往上抬一丈,地每日向下增一丈,盘古每日生长一丈。一日九变,历经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盘古变得极庞大。天地既分,盘古使命完成,含笑倒下,双眼变为日月,四肢变为山峦,血液化为河川,毛发化为森林和草原。

  天和地的“起源”弄明白了,古人便开始琢磨起“宇”和“宙”。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淮南子⋅齐俗》

  在古人的宇宙观里,“宇宙”二字拆解开就是时空。

  “宇”字脱胎于人们居住的“屋宇”,表征空间,“宙”字理解为“由宇中出入”,是时间的总称。古人的生活模式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屋宇中的一次“出”和“入”就代表了一个白天或夜晚的跨度,故而用“宙”表征时间。

  人们仰观俯察,发现天上日月星辰一直在以整圆形式周而复始划弧,故天穹应该是圆的。人们受活动域所限,凭知觉判断大地载万物而“静止”,是无穷延展的方形,“天圆地方”的概念立下雏形。

  “如诚天圆地方,则是四角之掩也”。

  ——《曾子⋅天圆》

  上述诗句是最早关于“天圆地方说”的记载。“天圆地方说”又称“盖天说”,大致成熟于商末周初,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宇宙结构学说。此学说在民间流传甚广,认为“天圆似张盖,地方如棋盘”。北京的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所,北面两角墙呈圆形,南为方形,即是“天圆地方”理念的投射。

  除了对天地形状进行描述之外,“天圆地方说”还有另一层内涵,即古人认为,天和地是“不平权”的。据他们观察总结,高处的物体可以自然下落,低处的物体却不能自然上升,这说明空间“天圆地方说”上下不可颠倒,天尊而地卑。

  横向来看,“天圆地方说”只是空间概念上的论述,没有牵涉到时间,因而囊括不了古人宇宙观的全貌。事实上,人们对时间规律的理解和凝练很早就开始了。太阳东升西落,月亮阴晴圆缺,斗转星移,春秋代序,无一不潜藏着时间流动的痕迹。人们用滴漏和日晷标记时间,用口传和著书认识时间。例如,民谚“三星正南,就要过年”,说的是猎户座参宿三星正南方升起,预示着农历新年要到。诗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则是大时空观下“时间单向流动”淬炼出的哲学思想。

  纵向来看,随着人们对自然和宇宙认识的深入,“天圆地方说”暴露出的一些漏洞渐渐难以填平。孔子的弟子曾子曾发问,如果天圆地方,边缘四角要如何衔接?这时有人试图站出来解释,或许天地并不相接,天像一把巨伞悬在大地之上,天和地之间靠八根柱子支撑,形似凉亭,当年共工怒触不周山触的就是八柱之一。

  到汉代,出现了“浑天说”和“宣夜说”两个宇宙模型,与“盖天说”并称“论天三家”。“浑天说”以张衡为代表,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且如蛋黄一样是球形。“宣夜说”更为真知灼见,认为宇宙是无穷无尽无边界的,从这一层面讲,和现在的宇宙观最为接近。

  (本版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 人造卫星“污染”星空? 天文学界的担心不...

下一篇: 窥探谷神星内部,科学家用上引力场


 本站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