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疗资源大流动观察①大变局背后的大格局
时间:2019-04-18 23:40:17 热度:37.1℃ 作者:网络
非首都功能疏解正改变着北京的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新的北京地区医疗生态进入培育生长期。近日,本报记者采访多位局内人和一直关注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旁观者。他们对北京地区卫生健康事业奋力生长,以及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加速质变、有序流动的态势颇有感触。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很多人张口就来的话,在新时代正一步步变为现实。北京,我国城市中最特殊的一员,正通过卫生资源加速流动,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健康生活。这种变革不仅有宏观视角,也涉及种种细节。不过,所有的改变,都指向一个目标——建设“健康北京”。
一道不简单的“算术题”
“根据相关规定,需对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第二次信息公示,接受全社会的监督。”2月25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官网发布的这条消息从另一个侧面告知公众,安贞医院通州院区项目进入实质性阶段。不过,这条信息背后还隐藏了一点关键信息:安贞医院通州院区投入使用后,原来老院区的床位将进行压缩。按照一位不愿具名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官员的话讲,“要明显压缩”。
从这些新动向中,公众感受到了北京医疗卫生资源动态调整的魄力,看到了在疏解中求发展的姿态。在今年2月20日召开的2019年北京市卫生健康工作会上,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雷海潮向全市卫生系统通报了变化中的积极进展。其中,北京天坛医院新院实现开诊,疏解核心区医疗床位950张;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开诊;北京同仁医院亦庄院区扩建、北京口腔医院迁建等项目取得进展;北京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北京朝阳医院常营院区、北京友谊医院顺义院区、首都儿科研究所通州院区、北京急救中心通州分中心、北京市疾控中心迁建和卫生职业学院新院区等项目加快推进。
一边是北京核心城区,一边是副中心、天津和河北地区;一边是医疗卫生资源集中明显,一边是有强有弱、资源不均。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将医疗卫生资源引向更规范、更合理,并不是一道看似加加减减的算术题,其背后需要下大力气破解“密码”。国务院批复并正式对外公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给出了大原则:疏解大型医疗机构;严禁在核心区新设综合性医疗机构和增加床位数量;引导鼓励大型医院在外围地区建设新院区,压缩核心区内门诊量与床位数。
雷海潮介绍,北京正在谋划的20多个疏解项目,基本是向五环外发展,将来整个卫生资源的分布会更体现均衡性。他也指出,这些项目需要花10年~15年来完成。
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院管理与改革研究室主任黄二丹指出,在全国各城市,北京医疗资源的治理是最复杂的。从国家级,到省级、地市级、区县级,这些机构举办主体多样、隶属复杂。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一个契机,也是优化北京医疗资源布局和结构的一个抓手。
“无外乎公平与可及”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8年版比2015年版更加细致,且有很多不同。其中,东城区、西城区在禁止新设医院、门诊部和诊所外,提出允许建设法人和其他组织设置的仅提供对内服务的门诊部、诊所,以及国医大师、首都国医名师举办的中医诊所。而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的五环路以内,虽然要求禁止新设三级医院,但是不排斥面向国际交往中心服务的中外合资合作医院。
雷海潮说,疏解的目的和卫生发展的目标、原则是一样的,无外乎公平和可及这两点,也就是要增强老百姓对服务的可及性和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从2014年就开始谋划资源疏解工作。然后花了两年的时间,做了医疗卫生资源疏解的分析和规划”。
关于“公平与可及”,2018年发布的《北京市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2017年~2035年)编制工作方案》对这两点进行了明确:统筹考虑疏解与整治、疏解与提升、疏解与承接、疏解与协同的关系,整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优化医疗卫生设施功能布局,引导和鼓励优质资源通过整体迁建、建设分院、区办市管、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向资源薄弱地区转移,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公平可及。
事实上,无论是非首都功能疏解,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都为北京地区的卫生健康事业突破行政区划、在更大空间和范围内均衡布局医疗资源提供了机会。
去年年底,北京友谊医院通州院区实现开诊,首日门诊量达到了1700人次。该院党委书记、理事长辛有清说,北京友谊医院未来一院多址布局,符合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能够弥补部分地区优质医疗资源的不足的问题。在他看来,北京友谊医院多院区实行一体化管理,建立科学、精简、高效的领导运行管理机制,可以提升医院运行效率,增强医院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疏解中要延续质量
去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完成整体搬迁。提及过往,该院常务副院长王拥军仍“心有余悸”,从去年5月16日开始,为这项工作做了各种预案,一直演练到10月份,总共几百场。演练期间,需要纠正的细节总结起来写了几万项。
疏解工作具体到实践层,确实不易。辛有清介绍,在通州院区建设筹备期间,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同时作业200余项,设备接收与安装调试紧锣密鼓同步进行,人员招聘、信息化建设、培训等工作贯穿始终。“有的职工在通州工作一个月未回家。”辛有清说。
除了具体施工过程中的难题,如何让疏解达到最优效果,更考验改革者的决心和魄力。黄二丹表示,委属委管、驻京部队等大医院一半以上患者来自外地。但目前,大部分疏解的医院以市属医院为主,在疏解过程中,不能把压力都集中在北京市属机构,应有所调整。雷海潮介绍,从目前的进展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均参与了资源重新布局的规划之中,其中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预计将在今年开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医院已经破土动工。
有序疏解,是不少人的共识。黄二丹表示,首先要保证这些医院疏解之后有较好的病源环境。不能是医院去了,周边服务人口还没到,经济也没发展起来,造成医院闲置或服务不足。第二,医院办新院区,以政府投入为主,不要影响医院本部的运行和发展。第三,强化信息化体系的完善。如果没有信息化的支撑,医疗质量难以保证。
“疏解多少算恰到好处?”黄二丹强调,应当有一个大致疏解目标,既要让门急诊患者减少,也要让住院患者有所降低。总之,要延续医疗服务的质量,同时保障其在可监测范围内。(首席记者 姚常房 记者 李琳 特约记者 姚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