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外国人不给孩子买房?父母给孩子买房到底对不对?
时间:2018-05-24 23:01:02 热度:37.1℃ 作者:网络
孩子到了婚嫁的年龄,父母就开始张罗着给孩子买房。但因为买房的事情,各种家庭闹剧层出不穷。外国就没有给孩子买房的习惯,那么父母给孩子买房到底对不对?一起来看看吧。
千万不要轻易给孩子买房
当今社会,如义务不分、父母包办、啃老等病态式亲子关系,在买房中更加突出。
王奕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却于近日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逮捕。
王奕和妻子现在居住的房子系岳父购买,就因为这样,岳父常羞辱女婿。
这一天,老丈人和女婿又发生口角,他指着女婿的鼻子大骂:
“你住着我买的房子,还要赶我走?开什么国际玩笑!”
老丈人一席嚣张话语,彻底激怒了王奕,他失去理智,挥舞着拳头不停地往老丈人身上打,老丈人这时坐在地上,背靠着墙壁,毫无还手的能力。看到这种场面,妻子使劲力气才制止住丈夫,让父亲逃走。
此后,妻子接到父亲邻居的电话,说父亲倒在了家门口。等妻子赶到时,父亲已经躺在了地上,表情痛苦,说不出话,只是用手比划着说腰疼。
随后父亲被送至医院抢救,但为时已晚,不幸死亡。
经初步诊断,父亲系受外力造成脾脏破裂而死亡。
一所房子,就让人失去理智;一时冲动,就毁了一段婚姻两家人。
这是个很模糊的矛盾点,如果深究孰是孰非,双方都可以各执一词,但这又并不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案子,杀人犯法自然难逃一咎,可惜的是,非要用死亡来提醒旁人的悲剧信号,代价实在是太大太大。
这个悲剧信号是:给子女买房的父母,如果你不是为了自己的晚年和投资目的,抑或是你钱多没地方花,就应该把买房这件事摒除在自己义务的理解范围之外,在物质面前,别轻易相信你的亲情,它跟陌生的恶意一样,也可以脆弱不堪。
别让房子,绑架了你生活本质的快乐
给孩子买房这一观念,德国人的想法其实挺妥当。
据调查,有六成德国人打死也不会去买房。
是德国人买不起房子吗?
当然不是。
是人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福利好房子显得不重要吗?
更不是。
打个比方,首都柏林是德国房价涨幅最快的城市,这几年中心地段房价为每平方米4111欧元(折合人民币约3万2一平,相当于中国一线城市的三环房价水平),根据当地统计局计算,一个普通劳动者用8.6年左右的收入即可购买一套中等价位的住房。
这要是在中国北京,一套中等价位的住房大约500万,2015年北京平均年薪17.07万,大约需要29年。
对比来看,德国房地产的性价比明显要高于中国。
那德国的资本主义家团为何还不组团赶去炒房?不是没钱炒,而是真的没兴趣,他们天生就对房子“性冷淡”:房子买不起就租,哪怕租一辈子,结婚没房也行,适得其所即可。
他们真正关注的,是家居文化。许多留学德国的学生都忍不住夸赞,德国家庭里最干净的地方永远是厨房和浴室,形同医院消毒室,家庭主妇更是视卫生间为家庭的名片;厨房不单纯是烹饪的场所,更是社交的地方,每到周末便会宴请宾客,与他们交流和碰撞思想……
由此可见,德国家庭更注重生活的品质以及生活对于其本身带来的真正意义。
那么,中国人又是怎么想的呢?
一位旅居德国30年的大学教授曾亲述:
本人在联邦德国慕尼黑市侨居了三十个春秋,期间,上至部长、行长、董事长、教授,下至平民百姓的家,都曾多次去做过客。给我留下最为难忘的印象之一是:家家户户窗明几净、井井有条,每个角落都洋溢着浓烈的生活气息。
反之,在中国人眼里,“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安居乐业,国泰民安”——都传承着一个道理:人活一世,总得要有个自己的房子,无论权贵,还是黎民百姓。
所以,市井之内,房子成了一生至上的追求,没房,不结婚;没房,不幸福;没房,你就是一个穷逼,一个苦逼。房子,成为衡量一个人成败的绝对标准,这样的标准,直接适用于婚姻之中。
给孩子买房,首先的出发点并不是考究孩子的生活质量,而是受世俗观念强制的仪式,没有房子车子,就貌似没有资格结婚,没有勇气去爱你所爱。
物质的绝对化,远远超过了生活本身的意义。
社会学者杜宁在《那个不买房的中国人》里写过一句话:
“物质给予我们带来的安全感是必要的,但不是绝对的,就这一点,大部分中国人都没弄明白。”
于是,这些人只能稀里糊涂地活着,只能活得稀里糊涂。这时候,就不要扯“难得糊涂”的境界了,有些事你不明白,就是真糊涂,而且这种糊涂会很可怕,比如这些给孩子买房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