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客人讲的什么故事?类似看不见的客人还有哪些?

时间:2018-05-23 06:58:56   热度:37.1℃   作者:网络

看不见的客人

标签: 影视

电影《看不见的客人》作为一部连环反转的惊悚片,此片对观众心理的拿捏是教科书级别的,不难猜中结局但过程太精彩,喜欢这部影片的小伙伴欢迎前来本站下载观看!

立即下载>>

看不见的客人这部电影相信不少人都已经看过了,小编跟风去看了一次还是挺不错的。那么看不见的客人讲的什么故事?类似的影片还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aimh.me

如今影片悄悄的跑来内地上映,虽然关注没有那么多,但是还是值得一看的。昨天我也去影院二刷了一遍,果然,影院的观感还是要比家里看好不少。虽然仍然对这部电影称为神剧表示质疑,但放在国内院线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下面这篇文章还是来自特特,听他给你讲讲,这部大热的悬疑片,到底悬在哪了。

剧情讲述男主角阿德里安,是个靠着高科技产业攻下亚洲市场的生意人,正值事业巅峰。某天醒来,他发现自己在饭店房间里,情妇罗拉被杀,房间内从里面上了锁。辩护律师维吉尼亚来帮他找到脱罪的说辞,但要先让他把来龙去脉说清楚。艾德里安向维吉尼亚提到他与萝拉的关系,其中还牵扯了另一起案件。

第一起案件采用了密室推理的技巧,吊足胃口,也是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说转移注意力,是因为第二起案件与第一起案件之间的联系才是关键问题。

aimh.me

片中涉及到的场景也不多,主要集中在案发时的旅馆以及与维吉尼亚对谈时的房间,摄影机聚焦于演员的表情与动作,只有在回忆起过往的经历时才会出现一些外景,否则只是一部室内剧,观影效果会大打折扣的。

故事采用倒叙手法,维吉尼亚与阿德里安一问一答,攻防兼备。阿德里安作为一个不可靠的叙述者去重新梳理谜团,结果却是剪不断理还乱,每次都在不断改变着自己的说辞,各种可能性的故事发展巧妙地呈现 - 或真实,或谎言或想象,而弗吉尼亚总能从中找出纰漏,再捋清脉络,或留下一个对阿德里安不利的细节,一点一点套出事实,她似乎是在测试阿德里安,以确保故事仍将持续。

随着案件的展开,观众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故事,而且幸运的是,导演奥里奥尔·保罗是给出了各个角度去辩证,片中有大量的信息可供观众猜测或上钩。

熟悉推理悬疑片或导演风格的观众,大概可以在电影中段就将凶手猜出个八九不离十,毕竟有许多蛛丝马迹可供推敲,片中每一处对白,图解都不是闲笔,都与解谜过程有关。

比如刚开始律师就跟阿德里安说:“我比你更聪明。”又比如那张假照片,目的也是为套出阿德里安不愿透露的秘密。还有老头曾透露与老婆是在剧团相遇的,这都为最后一个反转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片中藏有太多细节,不留神就会错过。不过,即便你猜到凶手是谁,也会想知道电影会如何收尾。

故事采用多层倒叙演示出凶杀案的多种可能,每个角色都参与了每种可能的经过,事后也都基于不同的动机而行动,谁都有可能是凶手。观众一次又一次被案件的不同版本耍的团团转,有些障眼法我不觉得稀奇,只是剧本的合理性之高,着实令人佩服,几个版本的演绎都能让人产生那就是真相的感觉。

基于每个角色的目的不同,也会根据他们的心理动机多次重现不同的事发经过,这在以往的悬疑推理电影中或多或少都有过,如何能够推陈出新一直都是该类型片长久不衰的秘诀。对演员的表演也有极大考验,因为演员要在一条故事线中要提供不同版本的演绎方式,还要确保整体故事的连贯性;

最精彩的莫过于另一条线中,阿德里安与维吉尼亚的对手戏,两人在房间内纸上谈兵,编织百密一疏的脱罪说辞。它刻画的不止推理过程,更是阿德里安与辩护律师的内心交战。他作为影片的核心人物,内心、反应与观众对影片的理解、期待的相互转变才是至关重要的。

这虽然只是奥里奥尔·保罗的第二部导演长片,可是他已经发展出来一套自己的公式,如果将本片与《女尸谜案》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不难发现其中的套路:同样是在封闭空间内的审讯,同样牵扯到另一起案件,在两个时空中来回穿插,以及多重反转。导演似乎还很热衷于表现婚姻的不忠和车祸元素,因一件案件而去掩盖另一起案件。

《女尸谜案》

说到这里,想起今年那部台湾片《目击者之追凶》也是这个套路哦,并且也是两条故事线穿插进行,《看不见的客人》在这一点上,要比《目》精彩得多,两条线分配的刚刚好,不会有任何一条喧宾夺主。

aimh.me

《目击者之追凶》

而且用另一个时空来穿插,还不至于让影片拍的太像话剧。前几年施隆多夫的《外交秘闻》讲瑞典外交官和德国军官的辩证推理,来展现两个不同世界观的交锋。尽管它也穿插了一些外景事件,不过一到室内剧时,就太像一出话剧,两条线结合的并不牢固。

《外交秘闻》

换一个角度来看,《看不见的客人》还是存在情节不严谨的地方,主要是故事仍然充满了巧合性。尤其是情妇刚好到老头家修车,在他们家充满了各种巧合,不过这些当然是为剧情编排做出的取舍,否则这起案件就不成立了。

在经历了多重反转之后,故事在结尾掀起了最后的高潮,这明显是借鉴了比利.怀德+阿婆经典剧作的《控方证人》中的经典一幕,奥里奥尔·保罗可以用经典老梗为电影注入新意。对此,我问过导演,他承认片尾确实是受到《控方证人》的影响,但受影响最大的却是西班牙老片《骑车人之死》(1955),的确,这两部片有很多共性,包括车祸、婚外情及更深一层的道德问题。

《控方证人》

《骑车人之死》/《看不见的客人》

导演应该也是希区柯克的忠粉,不仅编导处女作叫《麦古芬》(McGuffin,1998),《看不见的客人》还运用了《惊魂记》的两个元素:湖底沉车以及老头提到儿子“他连苍蝇都不敢伤害”。

《惊魂记》

影片剧本技巧确实过硬,可惜场面调度平淡无奇,过于频繁的运用了大量人物特写,削弱了特写镜头特有的情感冲击,有点遗憾。

不过影片的配乐很多元化,以激昂的伯纳德.赫尔曼式的小提琴乐制造紧张气氛,来取代环境音,这倒是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