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用药存超千亿市场需求 创新药物显露曙光
时间:2020-11-09 14:02:00 热度:37.1℃ 作者:网络
脑卒中( Stroke)最常见的类型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俗称的“脑梗”,占脑卒中总数约69.6%-70.8%。然而,这一庞大的人群临床需求却远未被满足。统计显示,我国脑卒中用药市场规模已超千亿元。不久前,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教授介绍了一类新药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的III期临床研究。该研究表明,对于发病在48小时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该药可进一步改善神经功能。这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
刚刚过去的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脑卒中 这种极为凶险的脑血管疾病,已然成为全球第二大、中国第一大致死性疾病。目前市场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策略主要有两个:一是以改善供血为目的,包括静脉溶栓、血管内介入治疗、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等;二是以保护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目的。
以国际上常用的溶栓治疗为例,截至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仅仅批准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用于脑卒中的治疗。但tPA的应用受医疗水平的限制较深,而且其治疗窗很窄(4.5或6h),出血风险较大,仅有部分患者能够成功接受治疗。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3.5小时到院且无溶栓禁忌症者,接受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比例虽在逐年升高,但整体水平仍然较低,只有24%。
神经保护治疗方面,尽管目前已认识到神经保护剂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共性策略,但大量神经保护剂在临床试验中的转化失败,其临床疗效受到质疑。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患者,都对脑卒中治疗领域的创新药物期盼已久。
几十年来,神经系统疾病相关药物研发的市场前景无限广阔,成为新药研发的“兵家必争之地”。然而,由于人体脑部生理病理机制异常复杂,该领域的新药研发也被公认为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无数的候选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折戟。
虽然任务艰巨,但是近些年科学家持续对大脑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让人们对神经疾病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为一些成功的治疗干预铺平了道路。
盘点近年脑卒中领域新药研发情况显示,截至2020年上半年,国内共有12款治疗脑卒中在研药物处于临床阶段或等待新药申请审批,已获上市的创新药物更是少之又少。
2020年,一类新药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先必新)获批上市,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该药由先声药业研发,这也是近五年来脑卒中领域唯一获批的新药。世界卒中协会主席Marc Fisher对先必新的上市表示了祝贺。
依达拉奉最早由三菱制药研发,于2001年4月在日本获批治疗脑卒中,是一种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2003年,先声药业于全球第二家、中国第一家上市依达拉奉注射液(必存)。而右莰醇是双环单萜类化合物,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炎性细胞因子TNF-α、 IL-1β和致炎蛋白COX-2、iNOS的表达。这两种药物组合理论上可覆盖更多缺血后脑神经损伤机制。在临床试验中,根据公布的III期临床试验数据,其对比依达拉奉单药取得了阳性结果。
该药物III期临床研究的负责人(PI)为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教授,在今年10月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上,王拥军教授介绍了该研究。研究表明对于发病在48小时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依达拉奉相比,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具有显著优势,可进一步改善神经功能,提升疗效,降低致残率。
王拥军教授认为:“在近三十年,国际上神经保护剂同类研究都没有阳性结果的背景下,该药Ⅲ期临床获得阳性结果对全球都有重大意义。”
先必新III期临床研究不仅为脑卒中新药研发积累了相关经验,也给全球神经保护药物的研发打了一剂“兴奋剂”。但对脑卒中的治疗而言,还有很多临床问题尚待回答。比如目前III期临床研究纳入的所有患者都没有接受过溶栓或取栓治疗,而在全球范围内,急性卒中患者接受溶栓和取栓治疗都是硬性标准。因此,在先必新上市后,如果结合溶栓和取栓治疗进行新的临床试验,在再灌注治疗基础之上,也许能带来更多患者的获益。
业内专家指出,长期以来,脑卒中人群如此庞大却无新药可用,其研发笼罩在失败的阴翳之下,先声药业先必新的上市,是在该疾病治疗领域的一个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