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种特殊情况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时间:2021-05-13 05:50:11 热度:37.1℃ 作者:网络
1、脉络膜缺损伴有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脉络膜缺损期为胚胎发育期间胎儿裂闭合不全所致。缺损区的神经上皮层易于发生脱离。因缺损区透明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下直接为白色巩膜,所以多数患者不能发现裂孔。裂孔多位于缺损区内或其边缘,术中应注意封闭脉络膜缺损区的后缘边缘,但由于缺损范围大,效果不良。
2、无晶状体眼或人工晶状体眼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脱离发生于
白内障手术
后一至数年。原因较多,术中有玻璃体溢出以及有玻璃体嵌顿于切口者,较易发生(约65%);其次是采用的手术方式,特别是过去一度风行的囊内摘出术,因虹膜-晶状体的屏障作用减弱或消失,导致玻璃体脱离,使玻璃体与视网膜病理粘连处的牵拉力骤然加大,裂孔形成而引起视网膜脱离。现代囊外摘出术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如果后囊膜完整,较少有视网膜脱离发生。但在术后发现晶状体后囊膜高度混浊,或术后炎症反应较强并有人工晶状体后界面增生膜形成,给予后囊膜切开(手术或激光)者,则脱离的发生率有所增加。裂孔多位于眼底周边部,常为多发性。
3、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多见于
高度近视眼
。由于对视功能的损害十分严重,手术后中心视力不易提高或更为降低,因而一直是眼科临床的一个棘手问题。黄斑裂孔形成原因有萎缩性、牵引性和外伤性等数种。萎缩性继发于囊样变性的囊壁破裂;牵引性由玻璃体与黄斑视网膜之间有病理性粘连,当玻璃体产生不完全后脱离时,因粘连牵拉而引起裂孔;外伤性黄斑裂孔大多见于眼球前部的钝性冲击,因应力作用而导致黄斑产生裂孔。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一般局限于眼底后极部,特别是在初起阶段。但随着病程延长,不少病例可向下或颞侧扩展,甚至形成视网膜全脱离。
4、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有睫状体及脉络膜脱离者,称为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起病急骤,进展迅速。多见于老年人、高度近视、无晶状体眼。眼压极低,前房加深,同时出现睫状充血、虹膜及晶状体颤动、现象强阳性、少数色素性角膜后沉着物(极少有灰白色或羊脂状沉着物)、虹膜瞳孔缘后粘连、玻璃体混浊(包括增生膜)、眼痛、睫状区触痛等葡萄膜炎的症状与体征。眼底检查不能见到脉络膜和视网膜的炎症改变。此时,视网膜脱离呈范围广阔的浅脱离,裂孔常被小皱褶掩盖而不易发现。在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由于脉络膜脱离缓解,视网膜脱离亦随之隆起。
睫状体脉络膜脱离发生于孔源发性视网膜脱离之后1-3周后或更长时间,所以详询病史对于与普通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鉴别极为重要。患者先有视网膜脱离症状,然后再有眼痛、角膜周围充血等葡萄膜炎症改变。
脉络膜脱离型视网膜脱离极易发生更增加了手术难度,也是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5。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巨大裂孔的定义已如前述。巨大裂孔的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据推测可能与玻璃体基底部后缘视网膜压迫变白变性、格子样变性,以及前部玻璃体高度液化与纤维化有关。
巨大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多见于高度近视,近视度往往超过8.00D。病程之初,在双目间接检眼镜加巩膜压迫检查,可发现眼底周边部有多个小裂孔,而后相互融合形成大裂孔,大裂孔两端撕裂,使裂孔更加扩大。当裂孔大于150度时,其后瓣发生翻卷。关易于产生PVR,使手术非常困难。